,最快更新农女的诰命之路最新章节!
左诗他们坐着骡子车进村的时候,被村里人看见了,又引起了村里人一片惊呼。
“哎,你们快看,他们是赶着车回来的,左家的那个叫6生的下人赶车,他们家是不是买车的?”
“对呀,好大的一辆车在看着不像是牛,也不是驴,好像是叫什么来着。”
“骡子。”
“对,就是骡子,听说这骡子跟马一样,耐力比马还要好,只不过骡子没有生育能力,不会下载,则不然的话,这螺丝应该比马卖的更好。”
“真有这么好,以前咋没听说过呢?”
“这炉子一头要好几十两,你们谁家买得起啊?而且这骡子再好也比不上牛啊,牛能跟耕田的能耕田吗?”
“……”
有好奇的人上前跟6生打招呼,6生绷着一张脸,冷冷看着村民们,村民们的热情很快就受到他打击,任由你谁问十句话。得两句可以打,也会受到打击的。
村民们看着6生赶着马车,一路往村里走,脸上露出愤愤不平的表情。
“什么人嘛,长得人模人样的,还不是一个下人,脸上都刻着字呢。”
“就是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我跟他说话还觉得自己丢脸的,他烦的不搭理,什么人嘛!”
“你这话说的,又不是人家主动跟你说话,你自己凑上去,人家不搭理你,还怪的谁来自己看不懂脸色。”
“哎,你怎么说话的?她是光不理我嘛,他也不理你,你刚刚倒是上去跟他讲话了,他跟你说了吗?”
“好了,好了,别再说了。都是一个村的,你看咱们村里面又有了一辆车,大家以后赶集不是更加方便了吗?”
“哼!”
……
不说后面的村民们是在如何热火朝天的议论,感叹作家又开始买东西了,这应该有多少家产啊?
羡慕嫉妒的同时,心里面也痒痒的,啥时候他们也能够买一辆车呀?
有房有车,有田有地,这就是大多数古代人的最高追求不说古代人,现代人也是有这个追求。而能满足这个要求的人,在古代实在是不多。
“娘,我们回来了。”左诗从车上跳下来,轻快的往家里走。
然后主动跟温氏说今天买了车子的事情。
温室一厅也没有反对,不过听到这个事情的左江特别高兴,一股脑的往外跑。
左划和左哥也跟在他们后面,他们也很好奇,想要看看骡子看看车,他们还没坐过骡车呢。
“娘,你快来看这骡子好大好高,我以后一定要学会骑骡子骑马。”左江看着高大的骡子,眼睛露出亮晶晶的神色,特别的向往。
“6叔叔,你能不能帮我上去,我想骑骑这个骡子。”左江抱着6生的大腿,跟他提要求。
6生被他抱个正着,拿眼睛去看温氏,看下的小少爷还小,没有主人家同意,他可不敢抱着他,随便上去,虽然他是能护住小少爷,但是止不住主母护着。
“娘,你就同意吧,6生叔叔一定会看好我的,我就坐在上面走两步,不会跑起来,娘,你答应我吧。”左江一看6生的神色,就知道这事要温氏同意,转过脸就朝温氏开始哀求。
温氏挡不住左江哀求,看了看6生,问道:“6生,你看能不能坐,有没有危险?”
6生板着脸,左江立刻就急了,直到听到6生说没危险,温氏同意他去骑骡子之后,这才欢呼雀跃的让6生把他抱上去。
骑上骡子的左江,兴高采烈的,在院子里面大喊:“我好高呀,我看的好远呀。”
一张小脸红扑扑的,就像个红苹果一样,然后早早呼呼的指挥6生,往这边走,往那边走,还让6生把左哥也抱上来,姐弟两个骑在炉子上,绕着院子转了三圈,两人才意犹未尽地从骡子上面下来。
“赶紧下来,再不下来,明天不让你们骑了。”左诗说出这话,两人才依依不舍的下来。
然后左是从车里面拿出今天打包回来的招牌菜,给一家人吃。
“小诗,这菜好吃是好吃,却没有你做的那么好。这真是县里面酒楼的招牌菜,也不怎么样嘛。”左画夹了一块子红烧肉,嘴里嚼了嚼,然后说,“如果是有这个水平的话,那小事你也可以去开个酒楼,咱们家就可以天天吃好吃的了。”
温氏噗嗤一声笑出来:“你想的真多,话是没错,不过开酒楼要好多银子的,你有银子吗?”
左画的脸一下子僵住:“没,咱们慢慢攒,慢慢攒,以后会有的。”
说起这个,温氏就不由转头对左诗道:“外面的菜这么贵,以后少吃点,有那钱咱们好好在家里面做,还能多吃几顿,不要浪费了。”
温氏本身就是一个节俭的人,在家里面吃过很多苦,逃荒的时候也吃过很多苦。
现在日子刚刚过得有起色,那能看着左诗这样大把大把的花钱,即便她手里有钱,也舍不得。
这就是从小受到苛待,没钱的人乍富之后的心态,虽然他们现在算不上富裕,但是温室的心态转变了,可能要等他们赚更多的钱,日子过得更好,让温氏心里有底,知道自己再也不会过苦日子,才会变改变心态,愿意用钱吧?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左诗点点头,答应了,他们最近已经做出了罐头,而且把罐头卖出去了,到时候把钱收回来,再去镇上面多卖点吃食,一定能够赚更多的钱,到时候温氏应该就不会说她了。
再说我是说归说也没把他怎么样,到时候她想吃的时候还是可以吃,大不了背着她吃。
美食系统里面有很多好吃的,她现在的美食点可是有很多。
不过摆在面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做多少次时去吃,而是要认字。
她要去读书认字,今天去县里的那一趟,让她现自己面对的一个最大的窘迫——不识字,不会写字。
“娘,我想跟姐姐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去村里面的私塾读书。”左诗道。&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