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出高徒”或者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赵安总的来说是赞成的。
后世的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大致分为了两派——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
赵安是一个性本恶论者,当然或许用“恶”这个字也不太准确。
具体来说,赵安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刚出生的时候其实算不上“人”,只能算是一只普通的动物幼崽。
这时候的人与动物一样,有的都只是生物最基本的求生本能,饿了吃,困了睡……
可是随着婴儿慢慢的长大,除了求生的本能外,他的抚养者会慢慢的教给他许多的知识。
最终,因为每个人学习天赋的不同,生活的环境与成长的经历不同,才使得一个个的婴儿,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
人的成长过程,或者说学习过程,在赵安看来就是一个克制自己欲望的过程。
但是有些人克制自己的欲望是被动的,有些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却是主动的。
就比如有些男人只有一个女人,这其中有一些人是因为他只能找到这一个女人,他的经济实力、外貌、情商甚至身体状况等等条件使得他只能找到这一个女人,这就属于是赵安认为的被动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是有一些男人,他的经济实力、外貌、情商甚至身体状况等等条件使得他都能找到许多个女人,但是他依然只选择找一个女人,这就是主动克制。
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被动的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在主动克制自己的欲望。
这两句话或许有一些的矛盾,但是生活就是充满着矛盾的。
大多数人之所以能主动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因为有法律、情感、责任、信仰(理想)、素质,这些东西支撑着他。
而这些东西,除了法律与情感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其余的东西,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却会让人受益终身。
赵安对于自己的孩子,如同大多数华夏传统的父母一样,赵安也是望子成龙的,既然希望他们成才,就要舍得让他们吃学习的苦。
所以即便是不忍赵华从小就被安排了严苛的学习日程,但是赵安依旧是选择了尊重老师。
传统的儒家教育原本就让人早熟,不然四岁的孔融也不会做出让梨的举动,后世的赵安看见那些四岁的小孩,往往都是好东西都想据为己有,赵安不想讨论哪一种行为更好。
但是在赵安看来,后者或许才是人的本性。
今年赵华已经八岁了,在后世也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了,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以及想法。
对于教育孩子,赵安实在是不擅长,赵安唯一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就是一视同仁,为了避免赵夏的降生给赵华带来心理落差,也是赵安选择不大肆操办的重要原因。
赵安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有没有必要,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赵安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非常疼爱的,只不过即便是赵安两世为人,赵安依然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
喜欢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请大家收藏:(xiakezw。com)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