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家哥哥也不能落后了不是——虽然说她们家哥哥并没有走科举那条路。可是人家现在都已经是正四品的二等侍卫了,这不比走科举升的快?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只要管做得大,谁管你是考科举还是走祖荫,反正又不想去当宰相,科举不科举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还是有生意做、有钱赚实在。
作为皇商世家的媳妇儿和女儿,薛姨妈和宝钗对于官场、生意、人生赢家的定义自然有着非常实际的认识。
在她们看来,当不当官儿、当多大的官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扛起家族生意、养活一大家子人。
所以在她们俩的眼中,薛攀哪里都很完美,现在就差娶妻生子、三年抱俩这个任务还没完成了。
等到他成亲生子了,那就已经彻底走上人生巅峰,再也没有啥可操心的了。
所以说,见到有那么多人,特别是连姨妈的婆婆、那位看似慈祥可亲,其实高高在上、贵不可言的贾家老太太都想着跟她们家结亲,她们母女俩的这心里可不是一般的舒爽。
也因此,她们俩特别是薛姨妈的心情就格外好,甚至还可以有心情十分委婉地替薛攀打了个圆场——“孩子还小呢,脸皮儿难免就略薄了些,老太太千万别介意”。
薛姨妈十分自然地说着这些应酬的场面话,恍惚之间好似又回到了薛老太爷还在世,她还是薛家大奶奶的时候的事儿。
那个时候,薛家还在鼎盛时期,薛姨妈作为薛家的管家奶奶,也是风光过的。
她好歹也是王家的嫡出姑娘,因着王家对女儿教育的局限,她的眼界见识虽然不甚高,但王家的家世在那里摆着,肯定也比一般人家的姑娘好了不只一星半点儿,反正至少应付日常人情往来没有啥问题。
她此前作为薛家的管家奶奶,外头有薛老太爷和薛老爷支撑,里头有婆婆提点,也算是尚可胜任的。
只可惜世事无常,没过几年,她公公薛老太爷、婆婆薛老太太跟老公薛老爷相继离世,她这才一下子就慌了神儿,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虽然还有个小叔子薛二老爷,却也早早接了皇家的差事、出海公干去了,也是个指望不上的,故此薛姨妈才在重重打击之下晕头转向,根本顾不上管教儿子、扶持女儿了。
她原以为这辈子自此之后就没有啥指望了。没成想她唯一的儿子倒是个好的,唯一的闺女也才貌双全,肯定都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如此,熬过了那几年最艰难的岁月之后,倒也有些“苦尽甘来”的意思了。
薛姨妈十分欣慰,平日里说话做事儿,也难免就多了几分底气,从容淡定了许多了。
这么晃眼看去,倒像是比她姐姐王夫人看着更有修佛的气质了。
作为她的便宜儿子,薛攀表示十分欣慰,反正能够成功扭转薛家破产的结局,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胜利啦。
其他的,还要啥自行车啊。
趁早儿再加把劲儿,给宝钗选个好夫婿、最好是赘婿(),到时候把薛家产业都给他们经营,自己辞官归隐,做一条富贵咸鱼、在家混吃等死多好。
这当然是他美好的想象。
不过显然要实现至少还得等个五六年以上的时间——宝钗刚满了十三岁,要成亲怎么也得个几年。
薛攀私心里是想宝钗找个赘婿,这样以宝钗的能力和他的“威慑”,这位姑爷肯定会被宝钗牢牢攥在手心儿里的。
他们家有的是钱,只要找个人好的就行了。
当然得是真的人好,不然搞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剧就惨了。
这个事儿,其实挺难办的。好在宝钗年纪还小,他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慢慢帮宝钗选人。
至于他自己么,倒也是可以想着后续的事儿了。
虽然不知道贾敏方才说的那些话是套路还是认真的,但是薛攀无比确定,在成亲这件事儿上,除非他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他决定。
反正有贾敏帮忙,这两年说不定真的不用被催婚了。
那不就挺好。
至于两年之后的事儿,那到时候再说呗。
说不准,他们就又离开了京城,回金陵去了呢。那个时候,便就是这位林姑母想要再给他介绍什么好亲事,恐怕也是鞭长莫及了。
不慌。
先跟珠大哥喝几杯,好好唠唠以后他们家怎么站队的事儿更重要。
果然,不过几杯酒下肚之后,贾珠就开启了话唠模式,滔滔不绝地跟薛攀“坦白”起这段时日困扰他的各项烦恼来了。
跟薛攀预料中的一样,最让贾珠困扰的就是忽然有很多以前根本不来往的权贵对他抛出了橄榄枝。
其中就包括那位北静王。
“蟠兄弟你是不知道,这位王爷那日在翰林院就曾经找了我说话的,当时我就慌得不行,还说他这样的身份,怎会来寻我一个小小的庶吉士呢……”
“哦,还有啊,那日诚贝勒爷也来寻我,问我要不要跟他去武英殿编书……”
听着贾珠噼里啪啦竹筒倒豆子一般说着这些事儿,薛攀心中不由得暗叹“牛皮”——贾珠不过才中了个进士就惹来了这么多大佬的关注,恐怕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贾珠本人,而是这荣国府的势力吧。
可惜啊,大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荣国府根本就没有啥势力了,都是空壳子了。
只剩下一个贾珠还可以抢救一下,不过若是想要他在夺嫡大战里头做出啥突出贡献,那也是没啥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