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此时此刻的“诡异”,恐惧像海啸中第一个扑向6地的巨浪,随后连绵不绝的浪花全是好奇。
乔欣的瞳孔从骤然的收缩中慢慢舒缓开来,眉毛上挑了一下,立刻放弃了要报警的冲动。
“你可以成为任何人?”乔欣试探性的问道。
“余子风”微微点头:“是的,我也可以成为你,或许我也成为过你。”
乔欣扣着沙边缘的手用得力道又大了一些:“你的意思是,我的身体里也有你?”
“余子风”又摇摇头:“孩子,我不是那么随便的人。”
乔欣露出了一个十分疑惑的表情。
“余子风”继续说道:“我是说,我不会漫无目的地进入你们的身体,男女性别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早已经过了对女人身体感兴趣的年纪。”
这次,“余子风”说了很长的话。
更长的话就意味着可能包含着更多的信息。
他说“我可以进入任何一个人”说明很有可能他真的有这种能力。
他说“我不会漫无目的地进入你们的身体”说明他进入别人身体是有目的的。
他说“我早已经对女人身体感兴趣的年纪”说明他是年龄很大的老男人。
……
乔欣一瞬间就在脑海里整合了这些信息。
但这些信息足以让她震惊不已。
已知信息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谜团。
就像一团乱糟糟的毛线团一样没有头绪。
如何知道这个谜团的头绪最快地将其解开是个学问。
这要看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乔欣仔细思考一下问道:“你是谁?”
她没有问你为什么能够进入任何人,也没有问你的目的是什么,更没有问你多大年纪,而是选择问了“你是谁”。
你是谁?
从哪来?
到哪去?
这三个哲学问题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事物。
“余子风”抬头翻着自己的眼睛仿佛在回想着什么。
“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他嘴里自顾自地嘟囔着。
最终他将头放下来,摇了摇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老了,脑子已经不大灵光,我成为过太多人了,忘了自己曾经是谁。”
乔欣皱了皱眉头:“你连‘自我’都忘了?”
她现在说过的“自我”是源于着名的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分法——本我,自我,我。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我”的相关心理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比如,饿了想吃东西是本能反应阶段,属于“本我”反应,是吃烤鸭还是减肥餐,要不要香菜是个体人格在做选择,是“自我”在做调解,吃饭的时候是花自己的钱还是让他付钱,这上升到道德层面,是“我”在做约制。
而人之所以凌驾于其他的动物之上,就是因为人有人格,知道“自我”的存在。
有人做过实验:一面镜子,人在镜子面前会很清楚地知道里面出现的是自己,而猫、狗、猴子、猩猩这些动物则会对镜子里的自己龇牙咧嘴,出对敌时才有的反应,这证明他们不会认识到“自我”。
而“余子风”却说忘记了自己是谁。
那么一个忘记“自我”的人,还算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