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继续说道:“大哥是否清楚并不重要,关键是秦王已十多天没有归朝,但是宫内毫无异动,朝臣们依旧秩序井然,这难道不正符合大哥所说的‘大显’情景吗?朱元璋出宫几个月,外界风平浪静,这对于身为王者而言可不是好消息!”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王的威望!
"
说到这里,赢政的心情无比沉重和担忧。听到这些,林巳微微惊讶地看着他:
“小赵,你的观察力越来越让我感到佩服。没想到你不居高位竟也能洞察到这一点!”
确实如此,正如林巳所说,当年朱元璋出宫数月,朝野间并无任何事端,但他手下人渐渐不安。长久下去,官员只会习惯于只知道**而不认皇权在何处。
朱元璋能掌控全局,就在于他的权威强大,可以压制所有不安定因素。“可是”林巳接着道,“秦王嬴政现在的力量还远远不及。”
如果嬴政长期不出,加上宫中始终平静,那将是他的巨大危机。“因为他毕竟是秦国的**。”圣人都强调过国家不能无主,“而现在并非仅是一日,已有十多日之久。如果长时间不见踪影,人们的心中或许会产生疑问,秦国是否需要**……”
一旦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的地位便会动摇。那时,“仅知相邦不知秦王”也将成真。而此刻的嬴政无法突然回归,若贸然回宫只会让人生疑,甚至被无视。
一位君主的形象不能因一时不慎受损,因此“何时归宫”的选择至关重要!
赢政听完连连点头,林巳的话语打消了他的疑虑。他曾认为多虑了,如今听到林巳肯定的回答,才确认自已的担忧不是毫无根据。
何时回宫,并非简单,时机至为关键。选错时间,将会颜面尽失。“可是”赢政问,“何时才算是合适的时机呢?”
眼神明亮,期盼答案,因为关键的问题就在这儿。
而林巳当即一笑回应:“自然是在秦国与魏国的战争结束后!”
“战后?”赢政听闻,心下惊讶:“这场战役不是吕不韦在指挥么?这正是他建立功绩的大好时机啊。”
他质疑起来,然而林巳却笑着提出了关键问题:“那么你想,嬴政希望秦国会胜利还是会失败呢?”
赢政顿时语塞:“当然希望取胜,但要是输了……”忽然他停止了话头,醒悟般地说:“也许那就是最适宜回朝的时候了吧?”
"你说得对,这次战斗由吕不韦主导。如果败北,他必定面临无数人怀疑,甚至要承担各方利益团体的怒火。
"林巳坚定地说。
"在这个时机动身回宫,秦王赢政,虽然好处无法逐一详述,但至少可以挽回些许面子,甚至利用机会适度压过吕不韦一把。
"对他目前毫无威望的情势而言,这绝对有利。
"但这只能算是次优方案。
"嬴政听闻此事,又露出惊讶的表情。
"提升秦王威望这么有效的行动怎么会列为下策?
"他难以接受。
林巳认真地点头:
"所谓政客,在国家利益和个人野心冲突时,低级别的政客唯我独尊,不惜牺牲国家得益,可能甚至会反制其本身目标。
"
"中级别政客虽以国家大局为重,但也力求保自身。而高层政客,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们始终站在最有利的位置!
"
"可是,这……怎么可能?在国家利益与个人追求矛盾的时候,怎能成为赢家?
"
听到这话,嬴政又一次深感震惊。
他无法相信:“如今七国纷争,治国理论无数,儒家的德治、道家的自然和法家的理性,到底哪家才是治世之道?您觉得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法家?”
他心中激荡,思考良久,说出了自已的分析:“儒家讲究品德,道家重视顺应自然,而法家主张法律规则。”
"三者的智慧都有独特之处,但若论最适合秦国发展,恐怕唯有法家。法治是秦国的力量来源,也将成为其行事原则。”
林巳拿起案上的短剑:“按照儒家主张,执政需以德服人,以礼作为治理工具,强调用道德引导人民,爱护民力,反对过度苛责和严刑酷法。”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遵循规律,统治者应避免过多干涉,崇尚无为而治,鼓励民众自发创造,走向繁荣与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