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他们来到了一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之地。
这里人声鼎沸,吟诗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原来竟是一个诗会的活动现场。
如此热闹非凡的景象让李世民和张阿难顿生好奇之心,于是两人不由自主地朝着诗会靠近过去,想要一探究竟。
此时此刻,一名风华正茂的年轻诗人正站在舞台中央激情澎湃地朗诵着他刚刚创作完成的诗篇,其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饱含深情的演绎赢得了在场观众们如雷般的掌声与欢呼声。
李世民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这首诗歌,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钦佩之色。
"此人诗作确实精妙绝伦啊!
"李世民压低声音对身旁的张阿难说。
张阿难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认同道:
"公子所言极是,没想到市井之中也隐藏着这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呢!
"
李世民的眼神如同鹰隼一般,迅速地扫视着周围的人群。就在这时,他的目光突然停留在了一个身影上——那是一位年迈的长者,正背着手静静地站在那里,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这位老者身穿一袭朴素的长袍,但却无法掩盖住他那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儒雅气息。
看到这一幕,李世民心中不禁一动,于是迈步向前走去,并向老者拱了拱手,客气地问道:“老先生,晚辈不才,在此叨扰了。我见您器宇不凡、风度翩翩,想必一定是位学识渊博之人。不知能否请老先生赐教一二呢?”
听到李世民的问话,老者微微一笑,同样以拱手之礼回敬道:“哪里哪里,阁下谬赞了。老夫不过是个普通的读书人罢了,岂敢当‘赐教’二字?不过,如果阁下对诗词感兴趣的话,不妨也来吟诗作赋一首如何?”
李世民听后,略微思考了片刻,然后抬头挺胸,高声吟诵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要将自已内心深处的情感都通过这句诗表达出来。
周围的人们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目光如同聚光灯一样紧紧地锁定在这位陌生的青年身上。
老者原本浑浊的双眼突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之色,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说道:“好诗句啊!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知阁下如何称呼呢?”
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谦逊的微笑,轻声回答道:“在下李世民。”他的声音不大不小,却带着一种莫名的自信和威严。
“李世民?”听到这个名字,老者的脸色明显变了变,似乎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忍不住失声问道,“难道是……?”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旁的张阿难急忙打断。
张阿难凑到老者耳边压低声音说:“老先生,这里人多眼杂,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声张的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警惕地环顾四周,生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老者心领神会,立刻闭上嘴巴,不再说话,只是不断地点头表示明白。
然后他转过头来,对着李世民拱拱手,赞叹道:“原来是李公子,久仰久仰!今日得以相见,实在是老朽三生有幸。刚才听了公子所作之诗,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才华横溢,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李世民微微一笑,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已的谦逊之意,然后与老者开始愉快地交流起来。他们兴致勃勃,话题广泛,从风花雪月的诗词歌赋到经世济民的治国方略,无一不谈,而且越谈越投机,仿佛有说不尽的话。
接着,李世民话锋一转,向老者介绍起科技知识,并详细阐述了科技进步将会给每一个人、整个社会以及国家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者听得目瞪口呆,对李世民所描述的未来景象深感震撼也无比向往。
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诚恳地向老者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参加即将举行的的选拔考试。
老者对这突如其来的提议既惊讶又兴奋,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于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李世民的请求,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准备应考。
告别老者之后,李世民与张阿难相错而行,继续悠然自得地漫步于繁华热闹的长安城街头。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分享着彼此的见解和感受,享受着这难得的闲适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