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左右我林家也不在乎那点东西…玉儿身边还有贾家的几个丫头在,我看这打理铺子的事就先缓一缓好了,闻嬷嬷先教教玉儿一些内宅的事务,日后…再说吧。”林如海亦是眉头紧皱,似乎对贾家的不喜又多了一层,只是毕竟是妻子的外家,又是玉儿的舅家,玉儿也不可能贸然与他们断了连系,他该怎么办才好呢?
林黛玉倒是没心思去管林如海心里的纠结,总算熬到有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过问林家的情况,她怎么能不好好把握?至于闻嬷嬷说贾敏名下几处店铺庄子,管事们集体叛变的事,她也觉得在意料之中,不过这可不是贾家独有的情况,而且也无可避免,尤其是对京城里的大户人家来说,只是他们离开贾家好歹也一二十年了,居然还始终念念不忘贾家的显赫富贵,真不知道该不该夸他们一句‘忠心耿耿’?
这日,林黛玉跟在闻嬷嬷身旁,听她说一些家里每天吃食用度的支出及怎么看那些东西的好坏,突然福至心灵地向闻嬷嬷问了一句:“嬷嬷可知道母亲以前那些陪嫁的身契都收在哪儿了?”
“呃?!大姑娘怎么突然问起这件事?”闻嬷嬷愣了一下,随即十分好奇地反问道。
“我是想到那天嬷嬷说的事,我在想那些管事在外面再怎么张扬舞爪,始终都是林家的下人吧?昨天妳不是也说,任何大户人家里,不管是家生子还是外头买来的奴仆,进了府都得签一张身契嘛?既然如此,京城里的管事为何说他们不是林家的人?难道他们的身契不在林家吗?”林黛玉貌似不解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哎!这话还真叫姑娘说中了,可惜我们也不知道当年亲家老太太是怎么说服太太的,按理,既然是要给出嫁女儿的东西,万万没有给了一半的,偏偏那时候据我所知,太太确实只有拿到两间店铺的地契,至于在店铺里做事的那几个管事和伙计,他们的身契仍然留在贾家没有交给太太,太太对这情况好像也很不以为意,咱们老太太似乎曾经问过太太为何不把几个下人的身契一并带来,太太回说反正京城里有她娘家人在,身契若在他们手里,万一这些人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立刻处置不听话的下人,不必再大老远地派人来跟她商量,太太都这么说了,老太太也不好意思再问下去呀,万一被人家误会怎么办?再说,便是我们都明白其中必有问题,可是这种话不好说呀,说多了,难免会让太太觉得我们在挑拨离间,呃…大姑娘…应该不会这么想吧?”闻嬷嬷大吐一番苦水之后,忽然会意到听她诉苦的林黛玉可是在贾家住了几年的,怕林黛玉听了她这番话会心里不舒服。
“怎么会?不过我觉得既然不是林家的人,那就随他们去吧。”但愿那些人能撑到贾家倒的那天,然后一起被打包出去…林黛玉如是想道。
“大姑娘放心吧,咱们林家数代单传,几十年累积下来的财物不知凡几,确实用不着把那两间小铺子看在眼里,只是可惜…。”闻嬷嬷想到林家后辈只余林黛玉一人,一个子息不丰的人家,就是有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
“嬷嬷不必担心,林家的香火必能一直传承下去,就算不能说服父亲同意过继一个子嗣,也可以等日后让我自己的孩子继承林家的香火呀。”林黛玉似乎听懂了闻嬷嬷话里的遗憾,她忍不住安慰道。
“大姑娘真的愿意…。”闻嬷嬷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听起来虽然有些不实际,不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呀!如此一来,林家的香火就有人可以延续下去了。
“我也是这么一想而已,可真要做起来,未必容易…。”林黛玉猛一回神,发现自己说的太顺口了,这个时代里,谁家不把儿子当成宝?哪怕那是她自己生下来的,如果未来夫家不同意,她大概也没办法让自己的儿子供奉林家香火吧?
“那有何难?!只要咱们事前把条件说清楚了,总有人愿意接受的,再不成…大姑娘可以招婿呀!对!没错,这个方法才是最合适的,不说林家香火可以延续下去,大姑娘也不必因为没有娘家人撑腰而要看婆家脸色。”闻嬷嬷有种突然又发现好方法的兴奋感。
“嬷嬷呀~~咱们好像越说越远了?”林黛玉抽搐一下嘴角,然后大叹一声,心想这种事就算可行,那也得等上好多年之后了,再说,难道招婿就没有问题了吗?恐怕未必吧。
“哎?!哎!我怎么跟大姑娘说起这些混话来了?不说了,不说了。”闻嬷嬷拍拍额头,不好意思地又继续她们先前未尽的话题。
只是主仆俩这一小段意外的对话也让在门外伫候的紫鹃惊呆了:“林姑娘要招婿?!莫非林姑娘打算让宝玉进林家的门?这如何是好?!老太太肯定不同意的,宝玉可是贾家的希望呢,老太太和二太太都盼着宝玉成才,将来把荣国公府发扬光大呢。”
紫鹃越想越不是事儿,便琢磨着把林黛玉的心思传给外院的贾琏知晓,让他赶紧地写信回京告知贾母,彷佛深怕慢了一步,这事就会成定局,她却是不明白贾母哪可能舍得这样委屈自己的心肝儿?这么做只会让贾母厌恶林黛玉而已。
若是林黛玉晓得紫鹃会做出如此‘给力’的举动,她一定会为她点上三十二个赞,甚至会考虑等将来贾家被抄之时,暗地里帮衬紫鹃一把。
不过紫鹃的‘好心’来到贾琏就受到阻碍了。
原本,贾琏听说林家‘疑似’打算招婿,这第一个挑中的对象就是贾宝玉时,心里还颇不以为然,觉得林如海是病到脑子秀斗了,不然怎么敢动老太太的凤凰蛋?结果身旁的昭儿横空飞来一句:“要是宝二爷成了林姑老爷的上门女婿,那咱们荣国公府以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