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妹说够了没有?自己技不如人,回来就拿妹妹出气吗?况且本来我也没教过九妹写什么诗词,她更没说过她喜欢这些东西,妳说这些话是在指责谁呢?”楚静蓉听到楚静蒨的话,便故意慢了几步,盯着楚静蒨的脸,冷峻地反问一句。
“没、没有,我才没有别的意思,三姐多想了!”楚静蒨因着那一句‘技不如人’,顿时羞愤地提起裙襬,快步地回了她的院子。
“三姐…是阿茗不好,阿茗没有好好跟赵夫子学习,三姐不要生气了。”楚静茗扭扯着衣角,万分羞愧地垂首劝慰楚静蓉。
“知道是自己的错就好,左右也不指望妳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了,这些日子就好好在家里抄书吧,回头我会让紫桃把书和桃花笺拿给妳。”楚静蓉依然冷着一张脸,丢下这一番话后,便领着紫桃木槿她们离开了。
楚静茗垂下双肩,无力地重重叹一口气,脚步沉重地往曲深院而行,满脑子只有密密麻麻的《诗经》在转呀转…。
林嬷嬷看到楚静茗一脸沮丧地走了回来,还以为今日去文成郡公府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事,连忙拉巧香到边上偷偷询问,却听说大郎不满自家娘子找借口不肯写诗,所以只好罚她抄书,又忍不住一脸同情地瞧向已经摊在桌面上的楚静茗,怜悯地摇摇头,然后就走出去吩咐丫鬟们准备洗梳的用品和热水。
此时在沛国公府里,那个楚静茗几人今日才初次见过面的崔怡伶也正坐自己的闺房内,与她的母亲讨论着今日的事情,其中也有牵涉到关于楚家姐妹几人和李家大郎的事。
“阿娘今天见了那几个小娘子,可有什么想法没有?”崔怡伶拿着丫鬟准备的糕点,一小口一小口地咬进嘴里,间歇地带出一句简单的疑问。
“我今天又不是去看她们的,能有什么想法?倒是妳有没有注意到今天去的那几个小郎君?本来我是想呀,李大郎虽说年纪长妳许多,又几乎不在京城里与那些世家子弟往来,纵使英国公府地位再稳固,却禁不起后继无人这四个字,真不知道当年妳四姑姑和四姑爷是怎么想的,怎么会让一个继承正统的嫡长子去外地学医,也不晓得李大郎还学了些什么,总不会除了医术就什么都不懂吧?若是这般的话,日后要如何在京城立足?”杨氏皱着眉头,一股脑儿地说了一堆话,总归就是原本看好的李家大郎,现在看来又好像不是那么符合她所希望的条件了。
“阿娘就没问过皇后娘娘?先前妳不是说皇上听说李大表哥回京,已经破例点召李大表哥担任左卫长史一职?长史在某些时候的权利不输给将军,若非有所信任,皇上不会这么做的,既是如此,阿娘又怎能断定李大表哥无用?”崔怡伶摇摇头,柔声地驳回杨氏的话。
“可是…我还听说他与汝南郡公府的小娘子好像有些…妳今天可有看出什么不妥?怕是汝南郡夫人也看中了李大郎呢。”杨氏仍犹疑地说道。
“这个…阿伶不敢断定,但总觉得他们肯定是认识的。”崔怡伶不由自主地想起李慕启对楚安霖说的那番话,总觉得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去讽刺一个小丫头,唯一说得通的解释就是他确实与楚九娘子相熟…然而又是因何相熟呢?大约也只能透过她身边的几个姐姐了。
崔怡伶虽知道有这种可能性,偏偏想来想去,就是猜不中与李慕启真正有往来的是楚家哪个小娘子,也只能暂且地放一放这桩心事了。
“算了,这个也不是很重要的事,不过…这几个我问了何嬷嬷,她说神医曾到你们那里借住过一段时间,还说妳的身子只要能找到血玉作为佩饰,就有可能把身子调理好了?”杨氏突然又想起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阿娘以为血玉有那么好找吗?丁管家找了一年多,还不曾找到一块真正的血玉,有的只是一些鱼目混珠,想骗赏金的假玉而已。”崔怡伶摇摇头,所谓血玉可不是一般的玉,据向神医所说的,连他自己行医多年也只见过一块真正像似透着鲜血般的血玉,据说后来被什么高人得了去,便从此不见踪影,况且血玉治病?这话她也是不怎么信的。
“要不改日问问李大郎,神医是他师父,他肯定知道的…哎!咱们就该直接问他的,何苦在这里白费工夫?”杨氏想着既然神医见过东西,做为徒弟的也肯定知道哪里会有那种东西才是。
“阿娘…。”崔怡伶想开口劝说,可又怕听母亲唠叨那些她怎可不爱惜身子之类的抱怨,便又闭口不提,反正李大表哥肯定不会有答案的,母亲也不敢对人家如何,她就别招惹母亲了。
作者有话要说:
☆、 过渡
古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似乎无论在什么时候,总会有人把这句话诠释的很好,像每年从春季开始的两天一小场、三天一大场的上流圈交际活动,京城里的公侯王府也许不多,但办宴会的名堂肯定很多,有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年轻子弟,更是藉由这一场场的宴会打出自己的名号。
李慕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让京城内的人都知道了他这号人物,也知道了英国公府里那位一年只有几天在家的神秘大郎不但精通医术也精通诗词书画,信手即能拈来一首佳作,不止文可成,武亦可就。
话说某一日,这位李大郎君就是以他卓越的轻功从疾奔的马蹄下救出一名慌张失措、哭啼不止的小女娃,更赢得在场围观百姓一阵欢声雷动,不知道的还以为哪位名人降临此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