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夜里,一行人整装出。
赵牧和木蔼带着三百甲士在前,廉义带着二十光头在中,乐翎和庞畴带着二百甲士垫后,故关新收留的那些逃兵被赵牧安排在了故关留守。
趁着夜色急行军了一段,世家子们的体力便跟不上了,拖慢了整个队伍的行进度。
赵牧很是焦急,因为他知道,赵军调兵之后,秦军很快便会出奇兵攻打故关,走的正是小东仓河谷,如果自己这帮人不能赶紧归营,很有可能跟白起的奇兵迎面相遇。
黎明前,赵牧看到了泫氏城前的巨大篝火,心中稍安,看来很快就可绕过韩王山了,那以后的路便不再担心。
又走了一段已经可以看到赵军在韩王山下修建的哨所,远远看去还有一队士兵驻扎在哨所下方。
刚想下令全前进,木蔼突然按住了他,翻身下马爬在地上一听,面色凝重的说道:“五千骑,不足三里远。”
赵牧心里咯噔一下,自己五百步兵,对面五千骑兵,硬拼要被撞碎的,连忙下令:“渡河,到对岸潜伏。”
一行人迅行动,世家子们一听敌人来了,一改刚才赶路时的疲态,渡河姿势甚是英勇。
一伙人刚到河中央,便听到了不远处的厮杀声,看样子秦兵已经冲击了赵军的哨所。
廉义担忧的说:“秦军这就要攻营了吗?”
赵牧摇摇头:“攻营只是假象,他们是奔着故关去的。”
果然,一行人刚渡过小东仓河,河对岸就听到了隆隆的马蹄声,秦国奇兵夺下韩王山下的哨所之后并没有停止,继续出击向着故关一路奔驰。
看到河对岸的虎狼之师从眼前足足跑了一炷香才跑完,世家子们一阵后怕,要是再迟一会渡河,此时他们就已经被秦军碾碎。
一行人在赵牧的带领下,趁着黎明前短暂的黑暗,躲进了大梁山的山坳,距离秦军刚刚攻下的哨所不足二里路,隔河相望。
如果时间来得及赵牧肯定会走的远一些,可是东方已经渐亮,冒险寻找下一个山坳实在危险,只能在这里暂时躲避,索性大梁山的这个山坳带有暗弯,里面比较宽广,五百人藏进去丝毫不露。
世家子们一个比一个担心,昨晚削断指的勇气,在真正的敌军面前荡然无存。
这伙人憋憋屈屈的躲在山坳里,对岸便是持续增多的秦国士兵,火也不敢生,话也不敢说,归营的路被秦军完全封死,前方是秦军哨所,向右是攻击故关的秦军,向左是秦军泫氏城,向后则是巍峨的大梁山。
偏偏赵牧也没给他们任何信心,躲进山坳后,便一直站在山坡上看着韩王山山顶,似乎那里有破局之策一般。
众人推举了廉义前来询问:“子羽,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总不能一直在这里等下去吧,大家身上的粮食撑不过两日。”
赵牧没有说话,依然静静的看着对岸的韩王山。
廉义又说:“我有一计,大粮山上便是我军粮仓重地,上方必然有重兵把守,此处虽然山高路险,但并不是不可攀爬,今夜我便上去求援,即便援军一时无法营救,我也可顺山扔下粮草,让我们暂渡难关。”
廉义很有信心,他觉得背靠赵军粮仓重地,怎么也不算是无路可走。可他哪里知道,他认为富足的大梁山早就掏不出一粒粮食了。
赵牧看着廉义,拍了拍他的肩膀:“天黑后,随我登山。”
“好”
十六岁的男孩,最是争强好胜的时候,即便一个登山,谁比谁快上半分,都要拼了命的去争。
赵括本来无意比拼,可身后的廉义满脸涨红,气喘如牛,隐隐有追上自己的势头,便也生出了比试之心。
两人就这样一言不的较着劲,等达到山顶的时候,双双累瘫在地,即便双腿打颤,廉义还嘴硬的说到:“小小大粮山,不过如此。”
赵牧没有理他,而是静静地看着廉义,他要考验下这个将门之后,看他多久能现大梁山的蹊跷。
廉义虽然年纪不大,但行军打仗的经验颇为丰富,喘了几口粗气之后,突然察觉不对,翻起身来,趴在草丛警惕的观察四周,手还拍着赵牧:“快起来,这里不对劲。”
“哪里不对劲?”
“屯粮重地应该重兵把守,怎么如此安静?”
接下来廉义便经历了和赵牧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今天没有点灯的老兵,营帐内漆黑一片,连掩人耳目的人影都不复存在,整个大梁山上漆黑一片,即便远在光狼城,都能知道赵军粮草已绝。
当廉义划开粮仓,看到喷涌而出的细沙时,震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百座巨型粮仓是爷爷廉颇掌兵时修建的,他一度认为赵军补给充足,即便打上十年八年,也绝不会输。
所以对于赵王临阵换将他怨气十足,对于赵括这个年轻将领更是心中不服,但此刻他的世界观崩溃了,虽然不知道赵王弄的那些权谋,但也知道赵括这次上任,是为他们廉家抗下了大雷。
要是继续按爷爷廉颇那种打法打下去,赵军连一个月都撑不过去,现在爷爷虽不是功成身退,但起码没有成为败军之将,已经是廉家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
廉义愣愣的看着赵牧,眼中情感有了很大变化。
廉家有恩必报,赵括替廉家接了这么一个大烂摊子,可谓是泼天大恩:“子羽,以后你让廉义做什么我都不会推辞,我廉家……”
“行了行了!”赵牧打断了廉义:“时间差不多了,去拿木料放在车上,点燃一堆篝火。”
“这是为何?”
“刚才还说不推辞,这会就开始推脱?”
廉义被怼的一阵无语,话也不说,老老实实的开始干活。
火堆很快点好,巨大的火球在推车上熊熊燃烧。
赵牧选好角度,指挥廉义,把推车推到粮仓后面。
“听我指令,我说进你便推车前进,我说出,你便将车拉出。”
“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