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海暗自窃喜,故作犹豫地说道:“我真的很喜欢这些古籍,七毛就七毛吧,我出真心价。”
交易结束后,李小海正打算离开,年轻人却突然凑过来:“如果你真的热爱老书,我家还有一些,给出合理的价格,我可以全卖给你。”
李小海盯着年轻人看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先让我看看货再说。”
年轻人的家位于朝阳门附近的一个四合院内。
李小海跟着走进屋内,这时,系统的提示音响起:
“叮咚~检测到宿主周围有高价值待回收物品,建议宿主回收。”
李小海立刻打开价格评估功能,现在角落的木箱旁边,有几个金色的价格标签悬浮在半空中,面赫然标注着令人惊讶的数字——每本十五万。
“都在这里,你自己看看。”
年轻人打开木箱,展示里面的古籍。
李小海尽力保持冷静,走近木箱,里面大约有三十多本古籍,大多是四书五经,但其中十一只刻有四个字——《永乐大典》。
李小海喉头微动,告诫自己要冷静,模仿前世电视剧中的做法,故意不碰那些《永乐大典》,而是随意拿起一本翻阅,询问:“这些书你是从哪里来的?”
年轻人回答:“家里老人留下的,别笑我,虽然现在落魄,但我家祖可是翰林院出身。
在我出生前,家里已经被我爹败光了。
老人生前反复交代,不要卖这些书,但又没说原因。
我识字,但留着它们也没什么用,不如换成钱过个好年。”
在这个时代,文盲不少,李小海相信年轻人的说法。
一边清点书籍,他心里猜测对方并不清楚《永乐大典》的价值。
点完书,总共是三十七本,他试探性地说:“按照我们刚才的价格,我应该给你二十五块九毛。”
“别呀,这是我仅有的存货,你全包后我可就没东西换钱了,你能再加点吗?”
年轻人恳求道。
听到这话,李小海确认了自己的猜测,这个人确实不清楚书籍的价值。
他很想压低价格,但又担心失去《永乐大典》,于是决定:“你说个价吧。”
年轻人思考片刻,试探地问:“三十块打包怎么样?”
“成交。”
李小海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直接答应。
交易就这样达成,年轻人感到赚了一笔,看着那个木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兄弟,这个箱子对你来说搬回去可能不方便。
你住哪儿?要不我帮你送回去?”
“不必了,你帮我找个麻袋就行了。”
李小海说,他怎敢让这个人知道自己住在哪里?虽然行业规定卖出的东西不能反悔,但这只是规矩,谁能保证这个年轻人日后不会明白自己今天卖出的是什么,然后找门来?
年轻人一听李小海连木箱都省了,更加开心,连忙帮李小海找了个麻袋,把书装进去。
李小海离开年轻人的四合院后,看到周围没人,便直接把麻袋里的书收进了他的空间仓库。
此刻,他也没心情再去鸽市继续搞票,直接骑车回到了四合院。
正是午餐时分,这个时代大多数工人都会选择在厂里用餐,所以街行人稀少,显得特别安静。
李小海骑着不知是采购科几手的自行车,吱呀作响地拐进了南锣鼓巷。
刚进巷口,他就远远看见傻柱站在四合院门口,正与一位年长些的女士交谈,旁边还有一位年轻女子。
看来傻柱今天又去相亲了,这段时间他的相亲频率还挺高的,不过有秦淮茹在,无论多少次都是白费功夫,李小海暗自想道。
仔细一看,那位介绍人竟是街道办事处的王阿姨,李小海骑车过去打招呼:“王阿姨,给柱子介绍对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