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的实力不算强,在各路叛军中,仅仅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这名夷王的能力很一般。
围困汉军这么久,高定军却始终没能得手,多日征战,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思乡心切。
高定的老巢越嶲郡,与正在生战事的牂牁郡之间,有很长一段距离。
从战术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廖化此时最好的选择,并不是直接到达牂州城下和叛军硬碰硬,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放弃回援,直接挥兵北上,攻打高定的越嶲郡老巢。
既然高定精锐尽出,守军部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会差太多。
一旦汉军能够俘获高定麾下妻儿,即使叛军没有分崩离析,也会变得人心惶惶,叛军大概率会撤军。
在撤退路上,汉军以逸待劳,设置埋伏,那时候,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廖化舍易求难,他可不想冒险,尤其不希望承担城破的风险。
汉军一路疾行,回到牂牁郡的时候,距离廖化许诺给丁奉的两月守城时间,仅剩下最后十天。
回援的先头部队,正是无当飞军,尽管这支部队刚刚成立,却异常精锐,兵员也由彪悍的蛮兵组成。
募兵的时候,苏由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确保将士们的忠诚度。
为了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武器装备都很好,将士们的待遇也比较优越,士气高昂。
无当飞军唯一的问题,在于缺乏战马。
除了少数斥候和军官,汉军将士都是步兵。
将士们的行军度不够快,敌军有能力提前得到消息,在官道上扎营,阻击汉军。
一前一后,叛军设置了两座营地,互为掎角之势。
直面汉军的叛军营地略小,后方的营地大一些。
从军营规模上判断,两营叛军加起来,数量不会过两千。
进行下一步决策之前,廖化派出大量斥候,搜集叛军情报。
叛军根本没把汉军的侦查当成一回事,主力部队死守营盘。
叛军唯一应对汉军斥候的做法,就是派出少量士兵,监视汉军斥候,防止部队靠近营地。
汉军斥候佯装撤退,把叛军引出营地全歼。
在财物收买和死亡威胁的双重影响下,俘虏说出了叛军的准确情报。
这一场阻击,叛军同样准备不足。
几天前,高定得到益州郡蛮族的通风报信,知道了汉军北上的消息。
为了不影响攻城进度,高定派出两名将领,阻击汉军援兵。
两位蛮将分别统率越嶲兵和牂牁兵,在汉军必经之路上设置阻击。
叛军主将是高定麾下的第一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鄂焕,他带领一千越嶲兵马,在后方筑营。
另一支部队有五百人,布防的位置更靠阵前,直面汉军,这支小股叛军的指挥官,同样是牂牁郡本地豪帅刘胄。
叛军的这番部署,看上去很合理。
将两支成分不同的军队分开,可以避免相互产生影响,两军保持合理距离,也可以进行配合和监督,确保战斗力最大化。
如果是普通汉军,叛军即使不能取胜,也有能力完成阻击任务。
毕竟,鄂焕向来以勇武着称,在高定军中威名卓着,名望仅次于高定本人。
刘胄这些新投诚者直面汉军,倒也算立下投名状。
高定之所以没有亲自出马,倒也不是小瞧了廖化,战事持续到现在,他已经骑虎难下了,不甘心放弃触手可及的战果。
从最新战报上看,牂州城就快失守了。
牂州城的城墙原本就老旧,遭遇进攻,形成多处缺口。
一旦高定命令将士们撤军,势必会放弃得之不易的战果,这让他很不甘心。
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围城与劫掠,高定麾下的实际兵力,已经迅膨胀到上万。
如果高定放弃围城,让归降者认为他有放弃牂州城的苗头,那时候,许多本地叛军会脱离他的指挥,他的实力也会迅下降。
对一名有野心的夷王来说,他不可能坐视自己的实力受损失,所以,必须赌上一把。
廖化没有立即下达进攻命令,将士们长途跋涉,非常劳累,要求部队就地休整。
廖化命令将士们大兴土木,做出一副顿兵不前,准备休养生息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