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到廖化想好打开局面的好办法。
斥候就报称,一名自称廖化故人的青年请求会见廖化。
得到廖化的答复,斥候把青年带到了廖化面前。
这位故人年纪小,不到2o岁,英气逼人。
这段时间,跟随难民,山上倒也多出不少人,青年大概就是在这时上山的。
廖化身边有护卫,也不怕对方行刺,表明身份之后,询问起对方的用意。
谁知道,这位青年不敢轻信廖化,直到所有人都证明了廖化身份之后,青年才说,自己是从武陵过来的,有要事向廖化禀报,还要求屏退左右。
青年的神神秘秘,倒是引起了廖化的好奇心,随从们检查过青年,确认对方没有携带武器之后,廖化带领青年返回自己的营帐。
随从全都离开,青年开口质问廖化,“廖太守,您担任武陵太守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武陵,整整两个月了,武陵的百姓都盼着你呢,但是,你连个口信都不给我们,这不合适吧。”
“该不会,你在熊山待的太久了,忘记了武陵百姓吧。”
听完青年的话,廖化苦笑。
刘备给廖化一个武陵太守的称号,不仅仅是给了廖化一个名分,同时,也为了让廖化尽快把武陵夺回来。
廖化并不是不理解刘备的用意,但是,他却迟迟没有动身。
在廖化的眼里,武陵的战略价值远远不如秭归、夷陵、夷道这三地更重要。
廖化还认为,把江东军的兵力吸引在熊山一带,将士们可以更好的挥战果。
所以,廖化对于那个名义上归自己管理的城池才会一点都不在乎。
所以,廖化虽然没有阻止士卒们把自己的任命公布出去,但他也从来没有主动去探索过。
自己的将士都在山上,敌人不可能为自己宣传。
能把消息传播开的,有且只有一人,那就是联络沙摩柯的马良。
仔细打量着面前的青年,廖化可不会觉得,稳重的马良会派来这么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
廖化“你究竟是谁,来见我的目的,又是什么?”
青年倒也坦然,“我叫习宏,武陵从事樊胄托我给你带个话,孙权背盟偷袭,吕蒙白衣渡江的时候,为了保存有用之身,樊将军诈降江东,现在吕蒙死了,敌军群龙无,樊将军准备兴义兵反叛。”
看到青年信誓旦旦的表情,廖化正考虑怎么劝诫,对方又开口了,“我的哥哥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同样愿意跟随樊将军一同起事。”
青年眉飞色舞,“樊将军能够聚集数千人的队伍,我哥哥同样可以号召几个县的义兵起事,一旦得到廖太守你的声援,我们又怎么会失败呢。”
廖化远没青年那么乐观,青年这么一提,再次勾起了廖化的回忆。
在夷陵之战前,确实在武陵和零陵地区掀起了反抗孙家统治的起义。
具体谁参与,又生了什么,廖化早已经记不清了,他只知道,这一次的起事失败了。
人心思汉,是一件好事,而且,将士们舍弃性命起事,也同样值得感谢,但是,眼下不是起事的最好时机。
廖化略一沉思,“你们准备了多长时间,准备什么时候起事。”
习宏拱了拱手,态度变得很恭敬,“下个月初就会行动”
说完之后,习宏又补充了一句,“无论廖将军来或者不来,我们都会行动。
看到习宏的态度,廖化虽然知道劝不动,但还是继续进行劝诫,希望对方能够让两位起事的将领稍等。
听完廖化的话,使者有些不满,“廖将军,汉中王任命你做武陵太守,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任。”
“你放任治下的百姓遭到敌人的压迫,忠于主公的人受到残害,你会愧对主公的栽培,知道吗?”
虽然面对指责,但廖化倒也没有生气。
沉默了片刻,廖化做出承诺,“这样吧,你让樊胄和习珍两个人给我一个多月的时间,五月之后,你们一定保护好自己,等我解决了熊山的问题,不论怎样,都会给两位义士一个满意答复。”
习宏面露怀疑,“廖太守莫非是在缓兵之计,举义的事情已经商量好了,恐怕没办法再拖下去了。”
廖化“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既然说了,就一定会做到,如果你们相信我廖某,就给我点时间。”
“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承诺,我既然选择留下,我的目标不仅仅是熊山、武陵,甚至不是江陵,我一定要把江东军赶出荆州。”
“你可以转告樊胄从事和习珍都尉,在消灭敌人之前,先要做的,是保存好自己,事不可为的时候,我廖某这随时欢迎义士们的帮助。”
会做出这种决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熊山上的军民数量得有数千人,如果这些人得不到安置,那么,熊山的局势随时都会崩盘。
只有保证熊山上队伍立于不败之地,廖化才能考虑其他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