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神色一黯,轻声叹道,&ldo;突厥北进,南有叛乱,再加上天灾不断,教朕如何喝得下呢。静妃抬手拂上他日渐消瘦脸颊,眼神中隐隐闪过一丝居高临下的怜悯,体贴问道,&ldo;皇上可是在为江北蝗灾的事情心烦?&rdo;皇帝叹气,道,&ldo;江北盛产粟米,本是朝廷的粮仓。而今百里良田,颗粒无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rdo;静妃扬唇一笑,端起那碗燕窝,说,&ldo;皇上先把这个喝了。臣妾自有办法。&rdo;皇帝一怔,随即接过白玉杯盏,触手生凉,上头还带着她的体温。细细端详眼前这个女子,肌肤胜雪,黑发如墨,一双秋水双眸隐隐透着紫光,似有无限的风情与智慧在里面。他想起她与他的初遇,她便是这样出现在他面前,身子一转,簪子上的珠链微微一晃,如雨意飘渺。无端让人无法拒绝。烛火昏黄,炖雪蛤的香气氤氲成白雾,散发出暖然的淡香。皇帝从过去的思绪中醒来,拍了拍静妃的肩膀,道,&ldo;爱卿方才说到有良策治蝗灾,可是真的?&rdo;明紫瑶进宫三年,与皇帝,每一日都有新的惊喜。不但容色美丽,细致从容,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于行军战法,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便是为了这样一个女子,冷落了后宫佳丽三千。静妃此刻却怔怔地望着烛火,有一瞬间的失神。只见那两股灯芯纠缠在一起,在火焰的燃烧下簌簌作响,声嘶力竭,却又血ròu相连。她忽然想起许多许多年前,雾气茫茫的琼楼玉宇中,一青一紫两簇灯芯缠在一起,灯火昏黄,时光静谧,却转眼就到了如今。&ldo;紫瑶?&rdo;皇帝见到她眼中的忧伤,微微一怔。静妃恍过神来,神色立时恢复如常,笑道,&ldo;蝗灾的事皇上不必挂心,请先随臣妾来吧。&rdo;皇帝看着她清秀得近乎完美的侧脸,下意识地在她牵引下走出房门,也无心再追究她方才那一瞬间的失态了。御花园里早有两排侍卫站在那里,手里捧着数个竹笼,里面装着大群蝗虫。皇帝面露厌恶之色,遥遥站于廊下。静妃轻轻做了个手势,所有灯笼与烛火霎时熄灭,一片黑暗中,只有数枚火把亮着。侍卫打开竹笼,只见蝗虫如蔽日乌云一般团团飞出,却似是着魔一般,仿佛受了某种牵引,逐个落到火把上,嘶嘶几下,燃尽而死。在场所有人也都是一愣,随即露出欣喜的表情,这场蝗灾是有救了。半晌,御花园里的灯火重新被点燃,皇帝的清俊面容在月色与灯笼的辉映下格外飘渺,他说,&ldo;紫瑶,世人皆道万物畏火,你是如何让它们投火自燃的?&rdo;静妃淡淡一笑,道,&ldo;世间万物相生相克,飞蛾扑火,本来就是一种天性,蝗虫也是如此。&rdo;说到第二句的时候,她轻轻垂下眼眸,神色如方才般悠远而飘渺,但只是一瞬。&ldo;其实只要多加尝试,研究蝗虫的习性,便能发现这条应对之法。&rdo;皇帝大喜,刚命了文官传谕此法,举国灭蝗,却忽有丞相府的亲兵快马赶来,奉上姜丞相的加急折子,说是老丞相想到了治蝗之法。皇帝当下打开折子,上面所写的夜间引火灭蝗之法竟与静妃不谋而合。静妃盈盈立于皇帝身侧,无意间瞥见那折子的飘逸字迹,神色不由一怔。皇上轻声感喟道,&ldo;这法子可是他亲自试出来的?&rdo;那亲兵早已停了姜丞相的吩咐,当下也不隐瞒,道,&ldo;是丞相手下新收的一位谋士想出来的。&rdo;&ldo;哦?他叫什么什么名字?&rdo;皇帝随口一问。&ldo;霍青文。&rdo;亲兵垂首答道。静妃只觉心中一恸,那一瞬间,几乎要失去强自站立的力量。三日之前。烛火煌煌,月似白霜,一如霍青文第一次醒来的那个夜晚。夏初在房里默默地为他收拾衣物,半晌,终于鼓足勇气回头问了一句,&ldo;霍大哥,你真的要走?&rdo;霍青文不过在刘家村住了半个月,已经芳名远播。他虽然不记得从前的事,不知自己来自哪里,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观风向,便可算出哪日出海可以有收获,哪日出海会遇暴风。更令人惊奇的是,除了天文,商道之外,霍青文的医术也是非凡,那日在城里遇到因为胸口骤疼而差点背过去的姜丞相,是他出手相救,当下用银针为老丞相打通穴位,硬生生从鬼门关里将他救了出来。姜丞相本是怀着一丝感激之心与他相见,却被他的惊世才华所震惊,视霍青文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当下欲收为幕僚,邀他一同回京都。霍青文原本就有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如今有机会一展才华,自是不肯放弃,略一思索便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