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勇带着陶爱红去捉黄鳝了。
至于孟华,他孤家寡人一个,就只能留在家里看书了。
甄臻就感叹这上学果然让人孤寡,不过给孟华说亲的人还是挺多的,那可不止赵美兰惦记,坝头村的人本着肥水不外流的原则,恨不得叫孟华原地结婚。
就连李德成他媳妇都没忍住,想把自己小闺女说给孟华。
李德成就这一个闺女,当眼珠子一样疼,搁以前他都看不上孟华。
虽说孟华他爹是个烈士,可名声又不能吃,说到底结婚过日子看的是家底,是男方父母的为人。
这一大家子,老的老少的少的,就靠孟大国和孟二勇种地赚工分,那日子过得可想而知了。
再说甄桂芝恶名在外,有脑子的人都不会把女儿嫁过来。
可现在不一样了,甄桂芝的恶名早就洗刷干净了。
孟家过得有多好,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整天吃肉吃面,每晚那烟囱里的香味就没停过,谁不想送女儿来吃香喝辣的?
李德成媳妇就动了这样的心思。
孟华又是大学生,闺女要是能嫁给孟华,保不齐以后就是官太太了,这可太威风了!
李德成是个要脸的,不许他媳妇去孟家说这事,李德成媳妇没听,就来跟甄臻打听。
甄臻只好说:“孩子还小,不着急找对象。”
“这都二十了吧?还小呢?大国二十都有孩子了。”
甄臻笑笑:“上学的人结婚晚,二十岁那还是半大的孩子。孟华是农村出去的,家里负担重,毕业后要找个好单位,拿到房子再结婚,不得要五六年?现在谈婚论嫁还太早了。”
李德成媳妇也不好说她家姑娘可以先跟去京城,慢慢熬着,只要孟华不做那负心汉,等几年也没什么。
可这话说的好像她家闺女多着急嫁似的,她实在说不出口。
李德成媳妇干笑:“你家孟华还准备留在京城呢?”
“没跟他聊起过这事,但应该是大差不离的,谁家不想孩子往上走呢?”
李德成媳妇点头,就有点感慨,孟华是她看着长大的,以后孟华留在京城,就很少回来了,慢慢的这感情就淡。
“那户口怎么解决?”
“他毕业后学校给转的。”
这年头户口卡的可比后世严多了,计划经济时代,城镇户口每个月都能分到票据,有招工资格,国家还给分配工作,一个人要是有了城镇户口,吃喝拉撒国家都是要管的。
可国家财政紧张,管不了那么多人,只能缩紧户口,很多大厂一年也没有两三个转户口的名额,农村户口要转去城市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是大学生就可以分配工作,顺便把户口转过去。
对农村人来说读大学就等于有了城镇户口,有了铁饭碗。
后世房价虽然高,可好歹买房后那户口就有指望了,这年头买房不顶用。
虽然后世开放过城镇户口买卖,可那已经是**十年代的事了,眼下没有城镇户口连做技工都没资格。
李德成媳妇自然是羡慕的,就更想把闺女嫁给孟华了,甄臻四两拨千斤把事情给揭过去了。
孟老太听说这事就过来了,“李德成媳妇真想把闺女嫁给孟华?你怎么想?”
“我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哪能管得着他啊?”甄臻笑道。
孟老太能信这话?谁都知道孟家这三个儿子是最孝顺的。
“你管不着谁管得着?你是他娘,你叫他娶谁他就得娶谁。”
孟老太是老思想了,觉得二儿媳有眼光有见识,她看好的姑娘肯定差不了,孟华年纪还小,肯定得听他娘的话才行,要是娶个不省心的姑娘回来,天天闹得家里不安宁,怎么办才好?
甄臻被她说笑了,“您也太看得起我了,他连县二把手的女儿都不相看,我能管得住他?”
“怎么?还有这事?他没看上人家?”
“您可别说这话,人家什么条件,孟华有资格看不上人家吗?就是他听说人家这条件后,不为所动,我寻思着他有主意着呢。”
孟老太觉得小孙子有主意是正常的,一表人才还是大学生,这条件什么样的对象找不到?
孟老太听说孙子眼光高,也就放心了,“还是你教得好,要不是你,咱们老孟家可出不了大学生。”
甄臻可不敢居功,“这是他爹疼他,我也没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