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来的洋芋种下去,果然收成好了一点。两地隔得实在太远,路上运来损耗太大,齐佑没别的办法,眼下只能靠着不计成本的方法来育种。
不知不觉中,齐佑已经在北地呆了近八年。
这几年弹指一挥间,齐佑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风范,不理外间世事,只一头扎进北地的建设中。
夜里下了一场雨,转瞬就是秋。齐佑早上起来,得高在床榻边放上了厚夹衫,他拿着穿起来,问道:“萨布素已经到了?”
得高笑着答道:“将军天刚蒙蒙亮时就到了,说是今儿个要亲自迎您去新城。”
齐佑失笑,说道:“不过与以前顺义那般大小的县城,亏他这般激动。”
得高手下不停整理着被褥,答道:“哪怕比顺义小,也稀奇得很。不瞒七阿哥,今天是无常城首次开市,奴才也想去看热闹。想当时我们来到这里,到处都是杂草荆棘,谁能料得到,不过几年,凭空拔起了一座城,学堂铺子,什么都不缺!”
建城是顺势而为。
半军屯半农开垦荒地,水稻洋芋收成一般般,但小麦与番薯收成却很好,朝廷已经逐渐开始收取赋税。
百姓手上有了结余,自发形成了集市。像是蒙古各部落,前来卖肉卖奶,换取粮食回去。
朝廷见到这边的百姓日子好过了起来,果然不肯再赈济。在齐佑的建议下
,开辟了一道商道,根据各种不同的货物收取关卡税。
像是民生必须的货物,则免征收税,保证百姓能买得起日常所需。
起初有官员大着胆子乱设卡,乱收钱。
齐佑亲自去前去走动了几趟,毫不留情抄了几家,让康熙荷包赚得鼓鼓。
自此以后,这条道上的官员、没人敢惹神出鬼没的齐佑。他敢说,从张家口到他这里,是大清上下最清廉之地。
朝廷要设衙门,就要建城。在齐佑的规划下,五常城在兵丁的忙碌下,历经近一年半的功夫,终于建成。
齐佑穿戴洗漱好出门,与苦等着的萨布素一起用过早饭,便骑马去了新城。
远远地,齐佑就看到新城城门边,人头济济。
其实也不算太热闹,这边的人口始终不多,齐佑估计城里大多的百姓,都来凑热闹了。
神通广大的萨布素,不知从何处请了个戏班子来唱戏。台上人咿咿呀呀唱着,底下看的百姓不管听不听得懂,因着实在是太过难得,都听得有滋有味。
萨布素笑得咧不开嘴,凑过去得意地问道:“七阿哥,您瞧着热闹吧?嘿嘿,这是我早就安排好,自己掏荷包花银子请来的,有名得很,都是名角!”
齐佑目光从台上穿着花花绿绿戏袍的人身上扫过,只要他们开心就好,笑着点了点头。
门口人多,两人翻身下了马,一起往城里走去。
常德常春两人急急奔了出来相迎,常春做了五常
城的县令,第一次穿上了崭崭新的官袍,颇有些不自在扯了扯,上前见礼。
张松与常春成亲后,小夫妻之间关系还算和睦,如今育有一女。
常春升了职,张松也在学堂忙着教书,两人忙归忙,彼此的事业都算各有所成。
齐佑笑着与他们打了招呼,一起往前走去。
县城只有一条宽敞的主街,两边是一些铺子,药铺食铺,最多的还是干果杂货铺。
每间铺子前,都有外地来的客商,在挑拣着本地极为有名的木耳等干货,议货议价,忙碌着做买卖。
木耳产量始终不高,齐佑走了精品高端路线,打算赚有钱人的银子。其他如干果,毛皮,还有红尾鱼等,同样都是抢手货。
学堂有两间杂货铺,赚到的银子,全部归入学堂的账上,供维持学堂的开支。
街道不长,不过半柱□□夫,就能从头走到尾,到了中轴线上的县衙。主干道后面,零零星星建着些民宅。
齐佑不泄气,总有一天,这边会真正繁华起来。
在县衙坐了一会,吃了一盅茶,问了些常春衙门里的事情,齐佑便起身离开。他没有要萨布素他们陪伴,独自去了学堂。
与顺义一样,学堂里的杂工,都是些受伤,无法再上战场的兵丁。
守门的眼尖,见到齐佑前来,赶紧迎了出来见礼,右手臂的袖子空荡荡垂下,随着动作晃动。
齐佑经常来,与他们也熟悉了,笑着颔首回礼,往学堂里面
走去。
道两旁的五角枫,树叶已经逐渐泛黄,风吹过,树木沙沙,有落叶掉落,在眼前飞舞。
不知哪间学堂,传来童子们稚气的读书声,还有小姑娘清脆的说话声。
齐佑站在那里静静聆听,伸出手去,接住了五星形状的红叶,眼角溅开笑意,加上些许的惆怅。
在尚书房上学的时光,好似就在昨天,一去却已经年。
康熙来了信,他必须要回京了。
此生,不知还能否回来。
齐佑将红得似血的叶子仔细抹干净,掏出荷包,与早已陈旧的竹哨放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