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理的则是放声哀嚎,危言耸听
“陛下,此举大误!会动摇国本!”
李治没有急着反驳,而是等众人泄了一轮情绪后,才缓缓道出
“所谓立嫡以长,本是为了继承的稳定。可是在至尊之位的诱惑下,皇子们还是会陷入兄弟相残的悲剧。
不止如此,还有前朝的大臣外戚,后宫的嫔妃宦官,为了保住和延续各自的权利,都会拥戴不同皇子,博弈厮杀,各立山头。”
他扫视了一眼这满殿官员,凤眸之中不怒自威。
“众卿口口声声,要稳定国本。可纵观历代史书,围绕储君之位进行的朋党之争,上不利社稷,下不利黎民,这才是对国本最大的伤害。
便是不论前朝,单说本朝的玄武门之变,多少颗脑袋落地,多少户人家抄家灭族,殷鉴不远,诸卿都忘了吗?”
玄武门之变,本质上就是夺嫡之争。
隐太子李建成既嫡且长,若按嫡长继承制,他是没有争议的太子人选。
但太宗天纵英才,凭一己之力打下大唐半壁江山。他又岂能愿意屈居人下?便是他肯,等隐太子登基,也绝对容忍不了这样一个功高盖主的兄弟。
更别提两人背后的文臣武将,利益集团了。便是推,也要把他们推到对立面上。
而与太宗处境极为相似的,其实是隋炀帝杨广,他也是嫡次子,同样是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也同样夺了嫡长兄的太子位。
可最后,一个成了一代明君,开创贞观之治;一个二世而亡,成了被人唾骂的亡国之君;
可见,所谓嫡长,无论贤还是不贤,都不能断绝其他皇子的野心。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继承制更像是赌博,只是搏一个概率罢了。
但在实际中,即便有人想明白这个道理,也不能接受李治提出的改变。
因为,改变就意味着不稳定,还可能是原有体系的全面崩塌。
在这个关头,长孙无忌先站了出来,充当了意见领袖。
“陛下言嫡长继承制有所缺陷,这点不可否认。但陛下密建储君,难道就没有风险了吗?太子乃国之储2,早日确立就能早日培养,昭告天下使万民归心。若是秘而不宣,难免众皇子互相猜忌,重蹈覆辙。”
说着,他还犹豫了一下,“且恕臣直言……若有朝一日骤然山陵崩,找不到遗诏该当如何?其他皇子不服,质疑遗诏真伪又当如何?”
这话直接说出来是很不敬的,但也不无道理。
若是天子得病暴毙,来不及妥善安排后事,那么即便他的遗诏中指定了继承人,也存在被人篡改,不被承认的风险。
而太子是提前定下名分,便是没有遗诏,也默认成为下一任皇帝。
这就是名正,则言顺。
“朕会提前写下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随身携带,一封放在御书房密室内,若事有突然,亦可取出两份谕旨对照。若有宗室王爷不服旨意,即视为谋逆。
诸卿若有旁的意见,可以一并提出,以作斟酌。”
李治的意思也很明确,细节可以商议,但秘密建储一事,他是心意已决的。
喜欢穿越大唐之萧淑妃保命日常请大家收藏穿越大唐之萧淑妃保命日常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