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朱棣还是将京师作为陪都,许多文官不愿意跟着去北平就留在了应天府。
后来这些文臣们发现,北平都城经营得越来越井然有序,陛下竟是一点也没有迁回来的意思。
这下文臣们急了,陛下不回来,他们光守着座空城有何用呀?于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跑去北平。
到了北平后彻底傻眼了,原来他们所处的位置,早就有下头的人给填上来了。
哪怕最初有磨合期,可能爬上高位的,有哪个不是能力卓绝之人呢?
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现在的职位,并且做得令朱棣很是满意。
毕竟他们都是自愿跟着朱棣第一批来北平之人,也是朱棣一手提拔上来的,听话的臣子当然用得更顺手些。
刚到北平的文臣们,自以为朝廷离了他们便不得运转,却发现他们大错特错了。
被挤到清闲之职的朝臣们很伤心,可再伤心也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没有一开始就跟着陛下迁都呢?
没了实权职位,心思活络之人决定买些铺面来生息,走至街市上打听了一番又傻眼了。
原来地段好的铺面,也都被先来之
人给买去了,留下的要么要价高得离谱,要么偏僻的无人问津。
朱棣就在这一场迁都过程中,完成了朝廷官员的大清洗,一心向着朱棣的朝廷,自然运转起来事半功倍。
朝事稳定,军事文化都得以发展期间,朱棣也没有闲着,可以说朱棣登基后,便整日忙碌着。
除了指导永乐大典的编纂,亲征漠北以外,朱棣还做出了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
那就是派遣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
-
“下西洋?也就是说,这位明朝的皇帝也派人出海了吗?”
李斯听天幕提及此事后,立刻正襟危坐,他要好好的听一听,这位明朝皇帝派人出海,是否找到了仙人回来!
虽然李斯在嘀嘀咕咕的自言自语,可还是被秦始皇听见了,秦始皇觉得李斯最近一定是活干得少了,居然说起自己的闲话来了。
一段时间过后,李斯发现自己居然许久没有空闲看天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每日都有做不完的事?
【经过了明初朱元璋以及朱棣两位皇帝的经营,明朝的经济逐渐得以繁荣发展。
朱棣与其父朱元璋实行海禁的观点不同,朱棣认为主动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对于明朝的发展是有利的。
朱元璋时期的海禁,说到底也是禁止私人海上贸易,别国从海上乘船来明朝朝贡,官方交易是被允许的。
于是朱棣信任的郑和就走入了众人眼前,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
从此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大航海时代。
郑和将明朝日常使用的瓷器等物品带上船,船行至海外国家后,与当地很便宜的香料、胡椒等物进行交换。
而香料虽在明朝算得上当时的奢侈品,可在当地却是极其便宜、遍地都是的普通物品。
郑和发现了这一情况后,立马将船上带的土特产交换一空,不过土特产可不是按明朝的价格,而是按照当地的价格。
于是郑和团队将瓷器以当地价格交换出去,却能收获多几十倍的当地香料等物品。
等船队回到明朝后,再将这些香料以官价从市场流出。
这样一进一出之下,朱棣发现,诶嘿,这交易可以呀!】
-
“哎呀!陛下,这海上贸易还真是赚那!”
李斯转过头,一脸希冀的看着秦始皇,如果海上贸易赚钱,那明朝做得,他秦朝又为何做不得了?
“我秦朝有可以阻挡海上风浪的海船战舰?”
秦始皇这一问,还真的问倒了李斯,不过很快李斯却发出了灵魂一问:
“那天幕中的徐福怎么有船的?”
天呐!丞相到底在说什么虎狼之言?!
刚跨了一只脚进殿的扶苏立马跨了出去,阿父要生气了,丞相要完蛋了,还是离得远远的比较好。
【所以郑和仅在朱棣一朝,就连续六次下西洋,除了扬明朝大国国威,海上贸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的船队,甚至比哥伦布还要早几十年发现美
洲新大陆。
不过因为明朝的船队,采取的是朱棣示下的怀柔通好他国之策,因此郑和率领的航海团队从来不会主动侵略他国。
若非如此,课本上就应该写的是:郑和发现新大陆。】
-
“嗯?哥伦布是谁?让郑和下回出海把他给灭了!”
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