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是真请教。”吴震笑道,“上一回在锁龙峡,你说了一句话,甚么婆薮仙的,那个我是真不知道,敢问是出自何处?”
昙秀倒不提防他问这个,便道:“婆薮仙乃是自外道修来的菩萨。说来倒是巧,也是凉国众沙门在高昌译出来的,《大方等陀罗尼》经里面说得最仔细。”说罢一笑,道,“吴大人若真有兴趣,且随我来。”
他将吴震带到了一个洞窟外面,指着明窗旁边一尊人像,道:“这便是你想问的婆薮仙。他本来是个国王,后来崇信佛法。他不讳杀生,明知杀生必堕地狱,仍然杀了生,堕阿鼻狱。他在地狱之中化诸极苦众生等,发菩提心,终至西方娑婆世界。”
吴震问道:“他为何一定要杀生才能度众生发菩提心?”
昙秀笑笑,道:“吴大人,佛本生故事不是查案子,没那么多因与果。若都像你这般有条有理,追本溯源,非要问个究竟,那故事也就不是故事了。”说罢伸手一指与明窗另一侧与那婆薮仙相对的一尊人像,却是个老者模样,手里拿着一个人头骨。“吴大人认不认得这个?”
吴震摇头,昙秀笑道:“这位是鹿头梵志。据说他只要一摸到死人的头骨,便知其为何而死。吴大人,你不觉得倒有几分像你么?”
吴震不提防昙秀如此说,一时怔住,答不出话来。两眼凝视那老者手中骷髅头,笑道:“这鹿头梵志还有什么故事么?”
“有一回,鹿头梵志与释伽同游至一座墓地,释尊一连指了四个人头骨给他看,他都能说出是男是女,何故而亡,对答如流。”昙秀笑道,“可最后释尊拿了一个比丘头骨给他,鹿头梵志就无论如何认不出来了,于是皈依释伽,终成阿罗汉。”
吴震仰头看那相对的两尊像,半日,笑了一笑,道:“我这辈子都是悟不了的,也是修不了道的。世间不平之事本来已经太多,无论佛家义理还是道家之言,终归虚妄。我是俗人,就还是做些俗事的好。”
昙秀合掌,笑道:“吴大人不是俗人,才是真正了悟的人。”
“昙秀,我倒是还有一句话想问。”吴震抬头凝视头顶上一幅弥勒净土壁画,道,“世间真有弥勒净土么?”
昙秀顺着他眼光望去,一笑道:“吴大人,弥勒净土既有在天上的,也有在人间的。天上的称之为……”
他还没说完,便被吴震给打断了。“有何区别?就算有区别,我也看不明白。我只是问你,有,还是没有?”
昙秀沉默半日,道:“心中有,世间无。”
吴震哈哈大笑,道:“说得好!心中有,世间无。意思就是,根本就没有,对不对?”又望了昙秀一眼,道,“昙秀,说实话,你这个高僧,照我看来也是假的。不过我奉劝一句,虽不必如昙曜大师那般全始全终,但也……”
昙秀笑道:“但也什么?吴大人话倒是说完哪。”
吴震摇了摇头,道:“我在这里恭喜昙秀大师荣升沙门统了,从此以后,你便是这大魏执掌所有沙门的高僧第一人了。”
昙秀合掌躬身,道:“多谢吴大人。”
吴震一路走下去,苏连已上马在等他了,见他过来便道:“你跟昙秀去说了什么?说这么久,再不来我就自己走了。难不成你还跟他论讲佛法?你讲得过他么?”
“没什么,又受了这位昙秀大师的一番教诲。”吴震笑道,“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真高僧,还是假高僧,嘿!”
“走罢!我还要连夜赶回灵泉池,你去不去?”苏连道。吴震摇了摇头,道:“你多加小心便是。别忘了你答应我的事,让我见一回李谅。”
“你自去见便是,我已经吩咐过了。”苏连道,“为何一定要见他?现在李谅就跟得了瘟疫的人一般,人人避之不及,偏你还要去见!”
吴震凝望前方,道:“趁着没死,必得见上一见。你放心,我自会谨慎行事。”
他勒住马缰回头,远远地见着昙秀白衣飘飘,仍站在那石窟之前,也不知是不是在目送他二人走远。吴震喃喃地道:“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
苏连听见,便道:“你怎么也念上了?”
“一时感慨而已。”吴震笑道,“也不知你跟我哪一日会别离,或是哪一日你死?哪一日我死?”
苏连沉默不答,也回过头去。只见着火光冲天,耳边听得梵音渐明,知道昙曜大师法身已被火化,叹了一声,纵马而去。
本章知识点1
婆薮仙和鹿头梵志:昙秀和吴震最后在武周山石窟寺谈论的婆薮仙和鹿头梵志,如今云冈石窟仍然能够看到,保存得相当好。位于第九窟,二浮雕在明窗两侧相对。该窟与第十窟为双窟,一般认为是王遇所造(对,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王遇),极尽工丽,是云冈石窟辉煌的最高峰。不过,普遍推定此窟修建时间为云冈第二期,也就是说在《菩提心》的年代(承明元年),这个窟还没修好呢。当然,对于小说,艺术真实就够了,我这不是在做学术论文。
本章知识点2
从佛道意识形态之争走向全面改革:北魏皇帝对华夏正统始终不变的追求——从《菩提心》到《九宫变》,我真的不是在写个宫斗剧。
这个论题足够写一本专著,在这里也没有足够的篇幅来展开论述。概括地讲,开国道武帝虽然提出了“改王易政”的主张,但他和其子明元帝都是比较迷信阴阳图谶和方术的(不能跟道教等同,还是十六国的余风),而到了太武帝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试图以佛教或者道教意识形态治国,但是均告失败,而且因为这位结束了数百年来北地乱象的皇帝实在“有魄力”,搞出了灭佛之祸。此后的文成帝大力兴佛,献文帝时已经呈现了不良后果,于是开始进行限制。而到了孝文时代,一度曾在北魏成为国教的天师道(即寇谦之所改良之天师道)式微,连在平城的大道坛都被孝文帝下诏拆除。孝文帝对于宗教的控制也达到了北魏一朝的最高峰,其严厉程度决不下于太武帝。孝文帝确实精通佛理、礼敬高僧,但决不能跟他本人崇佛或者是兴佛划上等号——哪怕少林寺也是他下诏修的。
以论文节选简要说明这个过程。
到了太武帝时期,太武帝开始提出更明确的主张了,不论是向北凉求昙无谶还是拜天师道寇谦之为天师,实则上都是意图通过宗教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北凉借助昙无谶之类的高僧来发展佛教巩固政权的作法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北凉被灭后残存的高昌凉国政权)。太武帝下令灭佛的诏书与数十年后孝文帝的诏书如出一辙,禁止各种咒术、异术、星占,阴阳图谶一律毁之,要求正本清源,一齐政化。不过孝文帝比太武帝还要不留余地,太武帝只令不得私藏,孝文帝的诏令却是公藏私藏一律以大辟诛。太武帝尝试了以佛教和道教来操控国家的意识形态,前者以灭佛告终,后者以国史之祸(崔浩族诛)与鲜卑旧贵族势力妥协而告终,两者皆告失败,因为那时候的北魏并不真正具备高度汉化的背景,冒险突进的结果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