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和煦,太液池畔,垂柳依依。正是仲春之末,季春之初,柳色如同碧丝绦一般,何止千条万条,层层叠叠,掩映着太液池水,碧波荡漾。无数柳絮被东风吹起,飘飘扬扬,散在半空,一团团,一球球,被风吹得扑在那太液池畔的玉阑干上,更有星星点点,坠落于太液池水之上。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婉转的歌声,按着乐部新排的曲谱,和着丝竹的伴奏,从太液池畔的水殿中,袅袅地传出来。这水殿名为放春台,原有一半凌空在湖上,另一半却被堆叠的山石掩映。山石前筑着花台,遍植牡丹,春日之下,千百朵牡丹正当怒放。花台四周又张了锦幄,挂了驱雀鸟的金铃,被日头照在那锦幄与盛放的牡丹之上,如云似霞,灿烂流绚。
一曲唱罢,乐部又奏起新排的乐曲,一队舞伎在水殿之中翩然起舞,舞伎们身姿绰约,只舞得花钿摇摇,衣袂飘飘,长袖如同回风流雪一般。舞者人人珠玉满头,髻间偏又点缀着雀翎之类闪烁之物,殿中便如同有千万只蝴蝶翻飞。殿中遍插着牡丹、芍药等春日之花,被殿中脂粉的香气一烘,花香馥郁,更是中人欲醉。
如此富丽已极、繁华已极的春日宴,前太子妃——如今被阖宫称作“萧娘子”的萧氏,坐在案后,斜倚着凭几,似有些心不在焉,但乐部里一个新来的乐工紧张之余奏错了一拍,她却转过头来,瞥了那吹笙的乐工一眼,只吓得那乐工又奏错了一拍。她微微皱了皱眉,并没有作那战战兢兢的乐工,只是举起案上的金杯来,似是无情无绪地饮了一杯酒,然后起身,径直往屏风后的后殿去了。
那后殿藏在山石一侧,殿宇背对着太液池,偏又有一列长窗开在水畔,今日天气晴和,那一列凌波的长窗皆支起了窗扇,碧水映着窗扇上新糊的浅绯色窗纱,遥遥望着,便隐隐如同霞光一般,又好似窗上盛开着簇簇桃花,映在那碧波涟漪的倒影里。
她起身入后殿,心腹女官锦娘以为她要更衣,连忙跟过来伺候,待转入殿中,却听见她说:“吃了两杯酒,脸上热热的,要不咱们出去逛逛吧。”
春光正好,正逢三月初三上巳节,宫中于临水处歌舞祓禊,又架起了系着彩绳的秋千,宫中旧人倒也罢了,那些入宫不久、年岁尚小的宫女哪里耐得,早就三五成群,打起了秋千。隔着一带粉垣,都能隐隐听见墙内欢声笑语,还有秋千上系着的金铃,随着起落出叮叮啷啷的声音,甚是好听。
萧氏扶着锦娘,慢慢从那一带殿宇中穿过,又沿着夹岸花台间的小路,绕过堆叠的假山,然后依次路过扶荔台、镜思殿、自雨亭等亭榭宫殿,不知行了多久,上得数级石砌,忽然路径一转,眼前豁然开朗,乃是引入太液池水、被称为御沟的水渠。此处已经临近御马监,渠边堆着捆扎整齐如墙垣一般连绵百丈的高高的草垛,尽是给御马的草料,再往前去,却就是宫墙之外了,因此甚是僻静。
上巳祓禊,宫中旧俗必有饮宴踏歌、斗草百戏等诸多游耍之嬉,那些宫娥阿监,自不知躲到何处去玩耍了。此处四下静静,渠水流出宫墙而去,而渠水之侧,草垛之前,正有一树梨花开得似雪般簇白,引得无数蜂蝶,在那花间流连。一阵风过,梨花片片被吹得落入水中,随着那水流,无声地流到宫墙外去了。
一时春日寂寂,只看到晴光下,蛛丝偶尔一闪。
萧氏定了定神,说道:“这里甚好,把风筝拿出来放吧。”
锦娘会意,从袖中取出一只风筝。那风筝做得甚是精巧,竹制的骨架收拢起来,不过如几支竹箸叠在一起,打开来却是极大一副骨架,将薄绢制成的筝面撑开,便是一只光华灿烂的凤凰。
当下锦娘将风筝乘着东风慢慢放上天去,只见风筝迎风而起,不过片刻,便飞得极高,远远看去,真似彩凤翱翔于天。风吹得风筝下系着的鸣筝出凤鸣般的清唳,极是悠扬动人。
锦娘放着风筝,萧氏见那梨花开得雪白可爱,玩赏了一番,又见梨花树下水渠畔生得几丛芦苇,便折了一片芦苇的叶子,折起后,将叶尖从叶尾柄中穿过,放置在渠水中,如同一艘小船,晃晃悠悠,漂在那渠水之上,沿着那渠水,也流出宫墙去了。
萧氏见此有趣,便又折了一艘芦叶船,这次却命锦娘拿出随身所携的螺子黛来,就在折好的芦叶小船上,题了一诗,乃是:“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写罢,便将写着诗句的芦叶小船,又放在渠水之上,看着那小船悠悠荡荡,顺着渠水流出宫墙去,方叹息一声。
她正兀自出神,忽得不远处宫墙下忽然斜刺里闪出一个人来。那人身着青衣,似是宫中的一名寺人,他走到萧氏的面前,以手加额,却是恭恭敬敬,深深行了一个礼,方才道:“小人见过太子妃娘娘。”
萧氏不动声色打量此人,只见他不过三十余岁年纪,虽是寺人,但身形敏捷,虎口更有薄茧,似出自行伍,当下便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是你往我宫中递信,约我在此处相见?”
“是奉鄙上之命。”那人仍旧神色恭敬,低声道,“鄙上排行十七,冒昧约了娘娘至此,正是因为有关于太孙的要紧消息,想要告知娘娘。”
萧氏沉吟片刻,问道:“可有信物?”
那人却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说道:“此为鄙上亲笔书信。”
萧氏示意,锦娘连忙上前接了过来,拆开信笺递与萧氏,萧氏一目十行匆匆看过,底下正是李嶷的花押,并“平叛大元帅”的帅印。那寺人又道:“十七殿下平安迎得太孙回营,喜不自胜,便千方百计想将这好消息告知娘娘,与娘娘联手诛杀孙贼,若娘娘愿意,还请给予一件信物,令我带走回复殿下。”
萧氏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是自然。”便朝锦娘使了个眼色,锦娘从袖中取出一只十分精致的金香囊来,递与那寺人。那寺人见此物,不由微露喜色。原来这金香囊极是精巧,外层镂空,中间却又另有机括,内中的半圆悬于机括之上,不论怎么翻转,其中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来。
从前宫中只有一名巧匠擅做此物,后来这匠人因故触怒先帝,被刺瞎了双目,此技从此失传,所以即使是宫中贵人,也甚少能有此物,而且这只金香囊上,用金丝巧妙累得一个“萧”字,显是萧氏随身之物。
那寺人刚接过香囊,忽然草垛之后转出一群人来,为之人丰容盛鬋,满头珠翠,衣衫华贵,正是孙靖的正妻魏国夫人袁氏。扶着袁氏的乃是一名贵妇,萧氏亦识得,正是袁氏的弟妇,袁鲜之妻柳氏。
袁氏气势汹汹,指了指萧氏,却是横眉冷笑:“将这贱人拿下!”
左右早就一拥而上,擘住萧氏的胳膊,锦娘阻止不及,更有人劈手夺过她手中的书信。那寺人默不作声,上前朝着袁氏一躬,却是双手奉上那枚金香囊。袁氏冷笑道:“你里通外敌,与李嶷那逆贼勾结,如今还有什么可说?”
原来这寺人乃是袁氏暗中安排,特意送了一封无名书信,以隐语相约萧氏在此处相会。萧氏果然赴约而来,不仅看了伪造的“李嶷手书”,竟然还给予金香囊作为信物。袁氏喜出望外,连忙与柳氏带着人现身,当场拿住萧氏。
萧氏看了看被制住的锦娘,又看了看那“李嶷手书”和那枚金香囊,不由长叹一声。袁氏见她这般,以为她败露之后十分沮丧,不由得意扬扬,柳氏忙道:“夜长梦多,夫人,还是快些行事。”
左右早有人捧了白绫上来,原来竟是打算就此缢杀萧氏。
袁氏见了白绫,偏又犹豫起来,心道好容易拿住了这贱人勾结李嶷的铁证,若是去孙靖面前当面揭破,令他知道这狐媚子的真面目,看那老贼深悔不该,那才叫痛快。偏那柳氏见她犹豫,便又低声劝道:“夫人,趁着大都督今日出宫去了,了结。若真让她有机会到大都督面前,不知道她是否又花言巧语蒙骗大都督,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袁氏听她这般说,恨不得银牙咬碎,心想不错,老贼八成会被这狐狸精的话给骗得晕头转向,搞不好她真能脱罪,还是先缢杀了她以解心头之恨,当下便点了点头。
几名宫监上前,不由分说将白绫套在萧氏脖颈中,又有两人各自拉住白绫一端,便要当场勒死她。锦娘见状奋力挣扎,口中直呼“娘娘”,一时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她被好几个人按在地上,又哪里挣脱得开。
便在此时,忽然有人大喝一声:“住手!”这一声直如惊雷一般,在所有人耳畔炸响,袁氏柳氏更是一惊,旋即有人大步而来,身形高大,宽袍窄袖,正是孙靖。
袁氏一见他匆匆而来,不由又气又妒,尖声大叫:“你如今还要维护这狐狸精吗?”柳氏见她失态,忙忙上前,细语轻声,讲述事情尾,然后道:“大都督,如今人证物证俱全,这萧氏确实想与李嶷勾结。”
孙靖冷冷地道:“你不就是不忿萧氏劝我勿以梁王去换袁鲜,因此记恨萧氏。”
原来早先时日,陶昝依孙靖之命,先诱李峻李崃二人过江,后果然将李峻李崃困在兴阳,眼看便能生擒此二人以换回袁鲜,不想李嶷带了一支人马沿江而下,千里奇袭,打得陶昝落花流水,李峻和李崃也被李嶷救了。孙靖没想到李嶷如此本事,以客军奔波千里,竟能杀得陶昝不敌,当下便遣人去李嶷营中,以梁王的性命威胁李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