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制度上的大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王莽的改革,太过于异想天开,认为只要是好的政策,只要顺利执行下去,必然天下大兴。
这想法实在是过于单纯了。
王莽的这些改革,苏澈也操作过。
苏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造反起家,一是拥有绝对的掌控力足够大的权威和声望,二是集团还没有腐化,三是因为利益的蛋糕还有很多,没必要盯着土地。
王莽虽然位高权重,甚至篡位自立,但实际上,权利的本质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没有下面的支持,想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
如果苏澈来模拟王莽的话,应该能避开很多错误,最终走向成功。
只可惜……
前面三个选项虽然很诱惑,但最后一个选择,让苏澈无法拒绝。
这位是神话级的存在,毫无疑问要更难一些,可一旦成功,收获自然更大!
想了许久,苏澈不再犹豫,直接选择了第四个选项!
念头一出。
其他三个选项缓缓消失。
第四个选项最后才消失。
契灵之书上,缓缓浮现这样一句话——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大家表面上在支持太子,实际上却是完全站边吕氏集团。
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
你刘邦已经老了,快要死了,跟着你已经没有任何前途了。
继续跟着皇帝,迟早会被吕氏集团消灭。
比如韩信。
这个战争核武器级别的大佬,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一心一意的跟着刘邦。
结果当刘邦不在之后,直接被吕后以造反的罪名,堂而皇之的杀了。
吕雉妹夫樊哙试图拉拢韩信的时候,即便韩信知道,站在皇帝这一边,迟早要死,可韩信却依然不管不顾,死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为其效死又何妨?
对于这些事情,很多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了自己的利益,都默不作声的站在吕氏外戚这一边。
刘邦对此无能为力。
早年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团结了大量的人才,吸收了各国的军队和谋士,包括项羽和其他王手下的人才,建立了汉王朝。
可晚年,他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王朝被不断蚕食。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何之后,谁可代相?”
上曰:“曹参可。”
吕后问其次。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是刘邦临死之前,最后布下的一个局。
吕后对于刘邦的识人之能是非常相信的,便按照刘邦安排的来。
结果等吕后一死,对吕氏集团不满的功臣集团立刻反攻倒算,诛灭吕氏家族。
而为之人,当其冲者,正是太尉周勃!
这一切仿佛被刘邦预料到了一样。
这背后很难不说没有刘邦的身影。
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惠帝刘盈没有早死!
若是刘盈不死,那吕氏家族的下场也不会这么凄惨。
诸吕覆灭后,就连吕氏家族的功绩也被隐去。
汉初有三个集团,刘氏集团,吕氏集团,以及功臣集团。
起先是以刘邦为的刘氏集团占据主导位置,说一不二。
当刘邦老去后,功臣集团靠拢吕氏集团,也造就了吕氏集团的辉煌。
吕雉上位后,公然违背白马之盟非刘不王的约定,大肆分封吕氏之人为王,迫害除了自己孩子之外的其他刘氏王族,可谓是做得非常过分。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