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果非常不错,这也让苏澈放下了心。
此刻时机成熟,苏澈没有犹豫,再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前期的准备、测试,都已经做到了极致——既如此,改天换地的时间来了!
改革第一项,苏澈在一条鞭法的改革上,更进一步,直接进行土地的改革。
他将大批量的官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租借给农民,让农民自己耕种。
再确立军屯的田地的归属权,相对保证军屯士兵的地位。
所谓的官屯,就是请农户耕种,让他们成为官田的佃户。
而现在却是将这些土地,租借给农民。
这看似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
佃户获利非常少,只能温饱。
至于军屯,则是将佃户当做士兵,让他们在耕种的闲暇时刻进行军队训练,屯军全家生计主要依靠屯粮收入。
这种制度省去了对军队方面的开支。
早在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管理军队,减轻了战争对平民的压力。
明朝建国之初,因为数十年的战争,以及各种天灾,导致了北方居民向南方迁移,北方的人口锐减,大片的农田被废弃。
朱元璋虽然将元朝的统治者赶下台,但仍然有很多残余的元人在觊觎明朝的政权。
如果不能将其彻底的收拾干净,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明王朝在对外征战的同时,也采用了“屯田养兵”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
屯田制度非常的有效,朝廷不仅不需要给边疆的军队提供粮食,而且边疆的军队在养活几十万军队之外,还有多余的粮食给朝廷交税。
这是明朝初年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而后来的统治者根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体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
朱元璋还在的时候,他大杀特杀,贪污的人数相对少了很多。
可等他死后,贪腐的风气再次横行。
永乐年间,边防地区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边防的那些长官役使军士给自己充当杂役,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家仆、佃户,甚至慢慢兼并这些军户的土地。
此外,朝中的大臣在边疆给自己置地,然后让边军给自己种地。
而且这不是特例,越往后这种情况越坏。
这直接导致边疆地区给朝廷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能交给朝廷的税收也越来越少了,而防守的士兵也劳苦不堪,不再练兵,丧失了战斗力。
屯田制的崩坏,和唐朝府兵制的崩坏如出一辙,这也加了明朝的灭亡,导致了外族的入侵。
既然苏澈知道这个漏洞,当然不能放着不管,他直接进行了改革,确定了军屯土地的归属权问题,同时让军户的地位相对提升了一些,用大明律保障了他们的权利。
虽然这种改革不能完全杜绝这些军屯士兵被当做杂役差使,但至少会减缓这一情况的恶化。
除了土地的改革之外。
苏澈还进行了官营经济的改革。
现在的官营采用旧的管理体制,官僚体制会慢慢导致亏损的情况出现。
说白了,就是员工不拿官家的钱当钱,官僚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贪墨,反正都是朝廷的钱,你贪一点,我贪一点,根本贪不完。
因为持续的亏损。
这会导致官营无法对抗民营,渐渐地,官营被彻底淘汰。
在明朝中叶,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都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可官营却不断萎缩。
因为知道这些历史,苏澈并没有客气,直接进行官营改革,操作也很简单,引入市场化经营,实行股份制,提高每个国营作坊的效率。
这样一来,一批官私合营的手工业作坊应运而生,股份制的改革,使得生产积极性提高,极大程度的刺激了经济的展。
除了经济方面的改革,苏澈还顺势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并且将其定为国策。
老朱的权威性和朱棣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没有可比性。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赚来的钱全冲入自己的内帑之中,引起了很多官员的眼红,强行让下西洋这事情中止。
等到明成祖朱棣一死,明仁宗在位时停止了下西洋活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进行了第八次活动,之后由于大臣认为劳民伤财而终止,此后明朝事实上闭关锁国,而下西洋这部分的钱,便彻底进入那些士大夫官僚的私人口袋了。
和朱棣不同,苏澈将这一部分蛋糕稍微分了出去,带着大家一起玩,也让支持的声音变得更多了。
除了土地改革、经济改革、开海政策之外,苏澈还进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
苏澈将印出来的宝钞,大手大脚的花了出去,他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大规模的举办学校,普及民间的识字率。
此外,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兵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数学院,也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苏澈顺势鼓励开设各种学院,进一步的扩大这些高等学院的范围。
推行私塾学校,普及识字率还好,可当苏澈推广高等学院,顿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这天下的文人,终究是儒家的文人。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