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晋书》中就有‘地震,声如雷,鸡稚皆鸣。’这样的记载,要注意家畜、鱼类、蛇鼠、蜜蜂等动物是否大规模异常。也要注意地下是否有大的轰鸣声,地声是地下岩石变动的结果,很可能是地震的预兆。
“。。。。。。”
萧清韫放下手中的钢笔,揉揉发酸的手腕,看着眼前密密麻麻写满的几大张信纸。检查了两遍,确定信的内容符合现在的主流,也没有露马脚的地方。
想想,又在最后添了段:有时间的话就代我去看看爸爸,有什么工作上的困难多向他请教。你是他女婿,相信他必定会倾囊相授的。
最后附上萧斌工作地址、电话,为了保险起见,也把家里的地址、电话也附上。
穆卫军。。。。。。应该能懂她的意思吧?
把信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等下午的时候就去公社把信寄走。
看着装好的信封,萧清韫舒了一口气。她已经把关于地震的基本常识都简要的写下来了,也专门提到了唐山所在的冀州,能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看穆卫军能做到哪一步了。
她相信只要她说的,穆卫军都会很认真对待。但要在这个很多人还没有提前预防意识的时代,以一己之力推动它的进行,难度可想而知。
一切只有看天意了。
转眼就到了6月中旬,农忙也接近尾声。萧清韫终于死心了,也确定了。
正常情况下,在同一个省内,穆卫军收到信并立刻回信,一周的时间萧清韫就能收到回信。但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天了,穆卫军既没有回信,就连萧清韫每月8、9号左右收到的“家书”也没有。
那只有一种可能了——穆卫军真的去了滇南灾区。
萧清韫一想到这种可能,心就提了起来。她前世关注过汶川的巨大地震,知道有很多军人在救援中牺牲。虽然这一次地震的等级并没有汶川地震那么高,但毕竟是两次7级以上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危险可想而知。
萧清韫心里着急担心,但还不能表现出来,免得让家里人跟着一起担心。但她忘了,穆卫军每个月寄回来的信都是穆达山从大队拿回来的,这个月没有穆卫军的信,穆达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天吃午饭的时候,穆达山就皱着眉头有些担心地说道:“这都13号了,囊凯还没收到老三的信?自从老三从战场回来,每个月的信都准时的很,这次这么久都还没到,莫出啥事哟。”
李大妹立刻担忧地说道:“我这两天就在想老三的信囊凯还没到呢?他莫又不声不响地打仗去了哟,还是受了伤怕我们担心就不说?但是就算受伤了也有法写信撒,哎呀,是不是伤重的很,连写信都莫法写了?”越猜就越把自己给吓到了。
穆达山听李大妹这样说,并没有觉得她乱说,反而越听越有道理,也明显焦急了很多,有些急切地对穆卫民说道:“老二,你快点吃了骑车去公社,打个电话到部队问看看。”还好今天是星期天,老大把车骑回来了。
“要得。”穆卫民应了一声,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萧清韫见此,知道瞒不下去了,忙说道:“二哥,不用着急,慢慢吃。爸、妈,那个,我可能晓得卫军哥为啥没寄信回来。”
穆家众人都看向萧清韫,虽没出声,但每个人眼里都带着询问。
萧清韫只好说道:“我也是猜的,不过有很大可能。前段时间我不是说过滇南省发生了地震吗?卫军哥所在的部队很可能到滇南救灾去了。事情紧急,到了灾区又是争分夺秒地救人,就没有写信回来。”
穆家众人一听,也觉得是这样。李大妹担忧地说道:“这刚地震了就去,肯定危险的很。”
这次穆达山没有附和,虽然心里也担心儿子,但还是说道:“你说这些做啥子?老三既然是军人,这个时候就该冲到前头。再说他战场都上过了,这个再囊凯也莫得打仗危险撒。”
萧清韫也安慰道:“妈。没事的,卫军哥他们只是去帮忙的,说不定很快就回来了。”
萧清韫猜得不错,穆卫军所属的步兵第37师,只在龙鳞县灾区呆了半个月,就回到了驻扎地大武市。
回到部队的第二天早上,穆卫军刚进办公室通讯员就拿着一封信过来,敬了个礼大声道:“报告营长,这有你的信件。”
穆卫军还没动呢,教导员周参军就一把抢过信,看了一眼寄信地址和寄信人,嘿嘿笑着怪叫道:“哎哟,你闺女给你写信来了。你就晚了几天没写信回去她就巴巴的给你写来了,看来还挺紧张你的啊。”然后有些酸溜溜地道:“我老婆啥时候也能对我这么上心就好了。”
“闺女”这个笑话,估计现在整个109团都传遍了,还有向第37师其他团蔓延的趋势。
话说穆卫军要回部队的前一天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媳妇儿的照片呢。当时他想着,当兵的只要有了对象、孩子,都会拿着照片炫耀,好让一群光棍羡慕得咬牙切齿。
穆卫军就想,虽然他才舍不得给那群糙老爷们看媳妇儿的照片呢,而且媳妇儿也要随军了,天天都能见到,但揣着一张照片,随时拿出来瞅瞅,也是很美的事情。所以穆卫军就理直气壮地向媳妇儿要照片了。
萧清韫想着,这次分开,再见面至少也在年底了,给穆卫军一张照片,时常提醒他也不错。
要拿时萧清韫才想起,照片她有,但基本都是合照,只有一张单人照,而且照片都是14岁以前的,根本就没有最近的照片嘛。
于是萧清韫就对穆卫军说道:“只有以前的照片,要不等我下次去县里照了再寄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