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也是不能出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有因公因私的护照,当然现在是不可能有因私护照的。
因公就更不要想。
一九七八年的秋天,一早上班,研究部门开会,杨清递给所有人一份计划。
黄教授看完计划,扬起手中的计划书,“能行吗?”
“能,日用品家家户户都要用。近些年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人结婚都要求三大件,足以看出来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我们必须要把市场需求想在前面。不能让市场等我们,而是我们提前去开拓市场,即便辛苦一些,可也能占据市场份额,我的目标不是在国内做做就算,我要做的是高端国外市场。
赚取外汇,让他们人也瞧瞧咱们国家也不是他们眼中的落后国家……”
“好,我会带领团队从散会开始就进入研发状态。”
“嗯,辛苦了黄教授。这些只是日用品,我给大家列举了一些原材料。至于配比的比例,那就需要大家自己去试,去研究,希望大家还能多多改进。”
“明白。”
西泉山周围方圆市十里已经被封。
已经是大姑娘的杨清,依然还是单身。不知道给她介绍了多少个对象,不是忙的没时间去相看,就是谈不拢。
忙的要死。
去年,杨建华在恢复高考后就考大学来了首都,杨清都没有时间去看他。就今年春天开学时,去了一趟,然后再也没有去过。
开会完,杨清让司机开车,进城办事。
办完事,“小刘,去趟首都大学。”
“好嘞。”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来做司机的人都是上面给派来军人。
只是在保护她期间不穿军装,便服军人。
在首都大学男生宿舍区,“老杨,老杨,外面有位女同志找你。”跑进来一位男同学,一脸暧昧的拉着杨建华说。
休息的杨建华,望了眼那人,知道他想什么,用手中的笔敲过去,“去,别瞎想,找我的那人,是不是穿戴很好。长头发披在肩上?”
“嗯。”喊人的男同学奇怪的问,“你怎么知道的?”
奇怪呀。
“那是我姐,亲姐,别一脸暧昧。”
杨建华放下手中的笔,穿好外套,乐呵呵的说,“对了,我给你们带好吃的回来。”
宿舍里的一群舍友听到好吃的,个个都兴奋的说,“别让我们白等啊?”
“不会,等着吧。”潇洒的挥挥手离开。
校门外,杨清站在校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大学生,也颇为感慨。
很快一阵旋风刮至身边,不用看也知道是谁,“姐,咱去哪儿?”
“去吃饭,请你好好搓一顿。”
姐弟俩去了东来顺吃涮羊肉,走的时候,还去了不远处一家做烤鸭的店,买了两只烤鸭给杨建华带回宿舍。
日子就在工作的忙碌中与下班的平淡日子中交替过着,迎来了八十年代,也迎来了改开。
杨清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出去自己创业,依然守着自己西泉山,哪怕成立了西泉集团(国营),她身居高位,也没有得意忘形,默默的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
家里几个侄子侄女,喜欢学习古武的,学习制符的,也跟着学习了。
杨父退休以后,来了首都养老,跟着闺女过。大儿子大儿媳去了省城工作,因为闺女的原因被调去了西泉集团在省城的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