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大后天。”阿婆拍板道:“大妹(王大婶的名字)啊,我家言娃子娶媳妇的聘礼,我早就攒在那儿了。”
“我这个老婆子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别的不怕,就怕到时候攒的钱不够言娃子上学的费用…”阿婆阻止了王大婶即将脱口而出‘聘礼少也没关系’的话,继续说道:“好在市里来的领导告诉我这个老婆子,读大学不止不花钱还给钱票的补助。所以啊,老婆子我也不用亏心,定会让幺妹儿体体面面的嫁过来。”
“老婆子保证,会像疼言娃子一样疼爱幺妹儿的。”
“原来读大学不要钱啊,我还以为……好好好……”王大婶喜得连连说好,赞同阿婆的话道:“婶子怎么样的人,我还信不过吗。就按照婶子说的,婚礼就定在三日后。”
李大嫂没想到自己多了那么一句嘴,会害得早就铁板钉钉的婚事变成三日后举行,顿时只想扇自己几个大耳光。她不是不想李幺妹嫁人,而是不想把婚事办得这么快。
先不说季言之、李幺妹这一双人儿年龄还小的问题,就算不小,这么急着不是给人说嘴李幺妹恨嫁吗。李幺妹的确恨嫁,但也不能给外人说嘴不是。而且三日后就办嫁女的喜事,时间上太赶会忙坏人的好不好。
王大婶可不管唯一的儿媳妇会不会因此忙坏。
王大婶嘴皮子厉害,泼辣又爽利,但人确实不坏。自从李大嫂进门以后,她可以对得起良心来说,她没有苛刻过李大嫂,甚至李大嫂生完孩子做月子,王大婶也是好生伺候,让李大嫂做足了一个月日子。
这时候的妇女,生完孩子以后哪个不是只休息几天,就下地干活了。由此可见王大婶的确算是个好婆婆。
不过再好的婆婆,在涉及到心尖尖一样的小闺女,都会变得格外的较真。
王大婶不止给了李大嫂安排了活儿,还另有打算。这不,吃完晚饭,季言之搀扶着阿婆回住所、准备整理彩礼的第二天,王大婶一大早,天都才刚刚擦亮,就赶紧‘撵’李大爷起床,架着牛车去隔壁村接嫁到那儿大闺女大女婿,二闺女二女婿一家子回娘家帮忙。
就这样在老李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三日后,李幺妹当真算得上风光大嫁。不管是王大婶私底下交给李幺妹压箱底的钱儿,还是摆在明面上够买一台缝纫机的钱和票,或是李幺妹出嫁这天穿的这一身颜色正得不得了的红嫁衣,都惹得村里小姐妹的羡慕嫉妒。
“幺妹儿,你这一身衣服可真漂亮。”有进新房参观新娘子的小姐妹发出感叹道:“如果不是你嫁给季言以后就要跟着一起到首都生活,我结婚的话,一定跟你借这身衣服来穿。”
头上别了一朵红花,打扮得格外喜庆娇艳的李幺妹抿嘴含蓄的笑笑,算是作为回答。
李幺妹不想开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忌交浅言深,她可不想一开口破坏自己大好的心情。而且说话的这姑娘家风实在不好,说起来她们总共没有说几句话。说是小姐妹,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村子里一起长大的同龄人罢了。
就这样还想替她亲手一针一线做起来的红嫁衣,不止没门连个窗户都没有。
第16章知青的遗腹子(16)
结婚的地点就在杜老大、杜老三一家子‘帮忙’重新修葺的茅草屋里。
虽说结婚是件喜事,但因为举办婚礼后不久,季言之便要带着家人上首都读书,因此并没有怎么装扮。不过收拾得整整洁洁,屋里的人一多倒也显得热热闹闹,不怎么突兀。
未嫁的大姑娘小闺女陪着作为新嫁娘的李幺妹说着话。屋外热热闹闹人来人往。不少跑来吃酒的年轻小伙儿接连跑到季言之的跟前,恭贺这位前途无量的新郎官,新婚快乐。讲真,季言之这家,除了新建的那段时间外,还真没有这么热闹过。
人穷时无问津,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可真是至理名言。
阿婆为了他,甚至和老杜家的那一窝子断了亲,祖孙俩挣扎活着的时候,没见有哪个亲戚出面为他们说几句话,即便是相对好点的大姨杜春娟,也碍于婆家偷偷摸摸的接济。可自从季言之考上大学还是首都大学以后,那可就……
婚礼从定下到举行,不过三天的事。
忙碌于婚礼的时候还不觉得,大姨杜春娟是必然要来帮忙的。等婚礼开始,季言之把新娘子从李大爷家接到泥胚房家的时候。好家伙,三大姨七大姑的,就一窝蜂的现身了。
就连老杜家那丧了良心的一窝子也厚着脸皮跑来了,估计琢磨着大好的日子里,即便季言之这位新郎官再怎么不待见他们,也不好做出撵客的事情来吧。
有阿婆在,季言之的确不好将‘良心发现’参加他婚礼的几个舅舅舅母外加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们给撵走,不过要想睚眦必报心眼其实很小的季大佬事后放过他们,这也太小看季大佬那颗被膈应得十分厉害的心了。
总之带着阿婆、李幺妹一起到首都生活临走之前,季言之是一定要再给老杜家那一窝子王八犊子点点教训的。
现在嘛,不急。
前来吃酒的宾客直到夜深蛙虫静时刻才陆续散去。
新房里的李幺妹出来帮着收拾,两人当天晚上并不没有同房。毕竟年龄还小,过早那啥对身体不好,所以季言之事先跟李幺妹说了,同房的话等他们双方都成年了再说。
大姨杜春娟因为阿婆只剩下她这么一位亲近亲人的关系,婚礼当天并没有离开。她和大姨夫睡在了李大爷家,等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勤快的大姨就踩着露珠儿,跑来家里蒸馒头。
季言之大概是家里第二个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