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做梦。
只有在孩子是在苦恼的时候,才会说舍下一些钱去买点。
很多人节省惯了,花一毛钱买卤味,然后要求送上多多的汁儿。
这种就会酌情给一点,只有花了五毛钱,才会送上一勺子,不然这送卤汁就要亏本了。
而且这里在学校区附近,有很多大学生,他们有补贴,偶尔来这边吃一顿不出格。
有学生就有教职工,他们很多人都得到了补偿,在卤味店和火锅店里来回横跳。
这里比国营饭店实惠、态度好,味道也没的说,吃的满意又自在,就成了常客。
比如刘恒波,他和他孙子两个人的厨艺都是一般般,做的菜能吃,但不好吃,俞向安这里开店了,他们爷两个隔三差五的就来这里,时不时的还打包外带。
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俞向安盘点了一下。
她请了四个人,每个人月薪三十块,成本一百二十。
进货肉类五百余斤,成本五百。
素菜一千六百多斤,成本三百五。
调料杂项支出一百,成本合计一千零七十,收入累计收入二千二百三十八,净利润一千一百多。
是她月薪的十多倍。
而且这还是开始。
林川柏和她一起盘点的,看到这利润,都惊了。
八二年的一千多块月收入是什么概念?
相当多的工人一个月收入三四十。
临时工和一级工十多二十多。
假如在非繁华路段买个老破小,一千块也足够了。
不怪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入雨后春笋。
俞向安计划着,“接下来就可以弄起批发了,小摊车也可以,不过这个先推后。”
批发就是批发卤味给散户销售,她定一个价给他们,他们想自己卖多少,甚至自己定价都是自由的。
小摊车的利润很明显,店面地点在这里定的,但是小摊车它是流动的,去人流量多的地方,分分钟。
但是人手是一个问题。
她现在招收了四个人。
齐小惠,家住附近返城的知青,因为住不开,和丈夫一人带着一个孩子分别住在婆家娘家两边,找不到正式的工作,但为人勤勉爱干净,算数过关,动作利索,看着是个爽利人,现在负责卤味店,给人装盘打包收钱。
顾南风,同样是回城的知青,他是原配生的孩子,当初的工作给了后妈生的儿子,负责火锅店的收账、迎来送往。
魏福妮,回城知青,有儿有女,拖家带口,同样生活艰辛,火锅店和卤味店的服务员。
陆笑,才满十六岁的小伙子,跟着俞向安在厨房打杂。
现在的政策不允许私人招收超过六个人,很多人觉得超过了那就是资本家了。
所以俞向安暂时不打算再招收人手。
出头鸟不好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