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这个故事是赵盾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是他那么个身份的人,总不会随便编一个一眼就会让人揭穿的假话吧?必然是能让人相信的啊!
作为一个如今还算“广有贤名”的人,姬伯服对自己的安全很有信心,对自己的人民也很有信心。
他可是要带领宣国人民奔向未来的美好生活的一代明君啊,谁会这么想不开来刺杀他嘛!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刺客感动于赵盾的勤奋而自杀的记载,我记得是在左传里,我们当时在学这个专题,古汉语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作者是开了天眼吗,把情节写得这么详细。我们纷纷深以为然。
讲道理,这种把史书的细节部分当半个原创文学【bu】的风气是谁兴起的啊喂!当然了,一直到唐朝以前,修史书其实都还是个人行为,史官家族记录的是皇帝的言行、当朝之事,虽然写史书的人身份是官员,但是和朝廷命令修史还是不一样的。
周朝的故事是为了改变姬伯服命运,其实到这里已经完成了,姬伯服的规划不会在他这一代就完成的,再写两章交代一下各种后续,一章后世,然后就要开秦国卷啦2333
嬴异人同学,作为祖龙陛下的爹,我一定会让你好好当个儿控的!
异人:说好的我是主角呢?
第36章迁都
宣侯三年春,宣侯姬伯服娶邓君之女。
成婚之后,姬伯服就是个大人了——虽然宣国的国土在宗周南陲,但是去往王都镐京要跨过宗周大半的国土,所以姬伯服名义上需要每年一朝,实际操作起来,也可以换成是三年一朝。
为了多见儿子几面,姬宫湦居然想到了要迁都。
其实迁都也是有好处的,毕竟在没有诸侯兵力的帮助下,衰退的宗周指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戎族攻入王都之中。
戎族可不知道什么叫做道义礼法,历史上幽王与诸多朝臣身死,镐京与丰京被洗劫一空就是很好的证明。
除了丰、镐二京之外,大周另有一个都城,是为成周,也叫洛邑,这块地方后世名之为洛阳。
武王之时曾经短暂地以此为都,但是之后又迁回了镐京。
成周离宣国就近得多了,不仅离宣国近,离晋、卫等诸侯国也近。
因为分封诸侯数的增加,以及历代诸侯孜孜不倦地外扩,宗周的地理位置现在并不能被称为“中国”,反而显得有些偏远了。
后世受封西周原本的土地的秦国,被其他诸侯国鄙夷为蛮夷,即使到战国时代,跻身战国七雄之一,还是被关中诸侯们鄙夷着,只因为秦国是少数几个没有地处“中原”的诸侯国。
在宗周时代担负着抗击西戎的重任的秦国,他们的领土范围虽然扩张了,但是拿着地图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他们的领土是和西周的宗周重地重合率最高的。
西周时代的宗周的领土范围,在战国时代主要被秦、韩、魏这三国都占据,而宗周的重地当然是丰、镐二京及周边所在,这在战国时代都属于秦国。
秦国的被排斥,和西周末年宗周略微尴尬的处境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王室来说,诸侯们心都大了,不好管了,迁到隐隐地处天下“中原”的成周,也是向诸侯们宣布大周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姬宫湦选择迁都,在王都任职的诸侯们思索了一下,都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鼎力支持。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周在周公旦时代的定位就是震慑天下诸侯之所,曾经这里也是大周的都城,迁都的话,从礼法上讲是有可行性的。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姬宫湦他是个执拗的主儿,只要他下定了决心,其他人就不可能轻易让他改变主意。
为了照顾宫中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褒姒在姬伯服成婚之前的两个月,生下了他的弟弟王子易——同时在迁都之前对成周做好修缮工作,迁都的时间定于周王二十年,也就是三年后。
有了小儿子,姬宫湦好歹在想姬伯服的时候有个寄托对象,而且在这三年间,姬伯服起码还能上镐京一到两回,已经够了。
这其中,姬伯服和姬宫湦相互通信的家书功不可没。
read_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