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攸国就遭袭了,没办法,他们只能把问题报到王畿之中,让比干等人来处理。
袭击攸国的就有句吴的人,数量还不少。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知道这是为何,比干自己是见过季历的,从季历到现如今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古公亶父因为喜爱姬昌这个孙子所以想要立其父季历,那要等到姬昌表现出聪明才智的年纪,和比干第一次见到季历的时间也不会差多少年。
这么一点时间,泰伯等人白手起家,想要完全教化蛮夷之族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代人的时间都没过去呢!
不管怎么说,作为子姓方国的攸国遭袭,袭击攸国的除了夷族居然还有句吴这个由姬姓的周部之人组成的部落,那就很容易挑动大商的内服官们的神经了。
遥想当年,也是大商新君继位的时候,帝乙被周部的姬昌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居然要嫁妹妹和亲才换来了两族和平,简直令人气愤。
如今虽然只是攸国和句吴之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件事和句吴的上层是无关的,是句吴国民与攸国之事,但是这不能不让人对个中内情多加联想。
要比干来说,还是因为现在大商已现颓势。
每逢王朝末年必有天灾,这是华夏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数个封建王朝给出的血的总结。
周灭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冰河纪的降临,异样的天气影响了食物的产量,再加上地就这么点,皇室首当其冲受到了怨愤,真是你不灭谁灭啊!
要解决这个只有两个选择,一,减少人口,二,扩大国土面积。
大商选择了扩大面积,可惜见效慢,然后大商就亡了。
周代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了第一种,于是周就稳了。
仔细想想,这个解释完全没有毛病,很有道理啊!
比干觉得,大商现在要做的事情除了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的帝辛改革触动了太多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在他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后院失火了,他哥子启当起了带路党,领着周兵一路打到了朝歌。
比干认为,帝辛改革是可以的,这完全没问题,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外部有矛盾出现的时候,内部矛盾自然会转移出去。
周灭商的时候,小冰河纪还没完全过去,但是分封诸侯这个制度一建立,大量的人手扩散出去,压力瞬间就小了许多。
大商现有的子姓方国,有许多都是帝天乙——也就是汤——以及帝武丁时期分封出去的,而这两个时期,是大商著名的盛世。
如今直系王室在外头建方国的不多,纵有封邑,也都待在王都做内服官,比干、箕子、微子等人都是这个情况。
如果要仔细探讨大商日后的道路,只怕比干能想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所以现在,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句吴,或者说是周。
周灭商,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案例,但是仔细想想,未尝没有他们一早就包藏祸心,从季历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增强周部实力的缘故在。
不把周部这个祸患给解决掉,知道后世历史的比干是绝不会放松的。
现在,就可以从句吴开刀了。
于是乎,通情达理的王叔比干让攸国转达了他的处理决定,大意是这样的:
句吴是泰伯和仲雍建立的方国,周部是大商的属国,那由姬姓之人建立的句吴自然也应该是大商的属国。虽然从前句吴地处偏远,大商不怎么关心他们——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大商看不上句吴这犄角旮旯的一小块儿地——但是现在,句吴的人进犯攸国,这是对大商的挑衅。
念在大家都是华夏族人,与蛮夷之辈不同的份儿上,大商就给句吴一次机会,如果句吴之主来朝歌朝觐,王都这边就既往不咎,攸国的损失由王都这边来弥补。
这个决定,看起来十分的通情达理,比干原本还觉得这股浓浓的鸿门宴的意味——虽然现在没人知道鸿门宴是什么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是存在的——一定会吓坏句吴的人的,结果王都的人纷纷表示少师您实在是太好说话了,把比干憋得一阵内伤。
当年被誉为殷都安阳第一天才少年的商容倒是大概能猜到比干的想法,毕竟蠢有不同的蠢法,聪明人却总是相似的【并不是!】,但是他对此的反应还不如一点都没猜出来呢!
read_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