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位神算子只是估计到了北京第二年春天的天气变化的无常,才作出了三大殿的毁灭预测。
可怜这位高高在上的朱棣皇帝,到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最得意的宫殿为何会毁于雷火。
虽然朱棣不愿再去重建这三大殿了,但并不代表他的后代们不重建。
所以韦宝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朱由校执意要重修三大殿,一方面为了面子,谁都希望自己家里修建的漂漂亮亮的,皇帝也不会例外,另一方面,朱由校本身最大的爱好就是搞这些工匠活啊。
重修三大殿这么大的工程,很多重要的项目,都有人家木匠皇帝的亲身参与。
韦宝最懂朱由校了,喜欢工匠活的理工男,一旦碰到什么大项目,是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非要完成了,才能获得这种满足感。
只是每年耗费白银三四百万两,实在是消耗太高,所以朱由检才希望放弃这项工程。
“本来信王亲自开口,我韦宝说什么都应该照办,但这项工程,今年就要大体竣工了啊。”韦宝道。
魏良卿就是因为兴修三大殿有功,才以这个为借口获得了宁国公的封号。
“越是到将要完工,越是花费巨大!”朱由检道“据我所知,至少还有八百万两的窟窿要补上,要是太平盛世还好说一些,眼下各地灾荒,饿殍遍野,朝廷今年赈灾银子连一百万两都不到,供应边军也很困难,这些情况,你辅国公应该都是再清楚不过的吧?”
这些情况韦宝的确知道,能说动朱由校不花钱,韦宝比谁都乐意,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个时候花钱在兴修三大殿上,可以说对百姓民生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
除了让相关官员中饱私囊,对国家,对老百姓有什么帮助。
“这种话,最好由信王对陛下说更为合适,换了哪个大臣说,都讨不了好,实话实说,微臣有些不敢。”韦宝是很圆滑的,虽然知道这样说,朱由检肯定不高兴,但还是主动认怂了,没有必要为了讨好朱由检而得罪天启皇帝朱由校啊。
韦宝不等朱由检说话,接着道“依着我看,信王最好也不要提,你应该很清楚陛下的喜好,陛下认准的事情,很少更改,况且陛下不必考虑银子的事情,有一帮人撺掇呢。”
韦宝压低声音提醒朱由检,一副为朱由检考虑的态度。
朱由检似乎没有生气,但很果断的对韦宝道“如果辅国公不说,今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我平日想见陛下一面也不容易,那就我自己对陛下说吧,不知道辅国公可否帮腔?”
韦宝暗暗叹口气,这个朱由检还真是刚愎自用的个性,我都这么提醒你了,你说了有什么用啊?你真的当你能让朱由校回心转意不成?
除了惹得朱由校不高兴,还能起到什么好处?
况且我们两个人是两张嘴巴,人家客巴巴、魏忠贤,还有几名亲信大太监,多少张嘴巴等着呢?
没用。
但韦宝知道此时不管怎么劝说朱由检,这个以刚愎自用着称的家伙,估计都是听不进去的了。
韦宝承认朱由检是为老百姓着想的人,在这一点上,肯定强于朱由校,但觉得这家伙脑子太轴了一点,遇事太刚正面了。
作为权力巅峰,皇帝可谓是所有阶层中最难评价的一个。
因为历史给他的异样选择,导致了他在历史进程中成了一个牺牲品。
复杂的性格在他身上结合自己的思想太过自信,亟对于排斥忠臣不留余地,他对于奸臣也给出了一个无情的下场。
他既有为人所诟病的“刚愎自用”的一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另一种声音,就在于他的时代的特殊性,想要扭转这一穷途之哭的乾坤,他不知他自己是否明白自己身上的“度”是否用力过猛,但是作为局外人的韦宝,对于朱由检的评价也许会比他自己更清晰。
而且,在韦宝看来,崇祯是一个罕见的、同时把“与百姓关系”及“与官僚关系”两方面一起搞砸的君主。
一般来说,锐意改革的君主,明太祖、清世宗等,会损害到官僚集团利益,改革即利益的再分配,百姓因而能获得实惠。
与之相对,纵容官僚贪墨、横暴百姓的君主,帝王大抵如此,宋代尤多,虽然民怨鼎沸,却多为地主阶级所称颂。
崇祯的情况极特殊。
他一方面刻剥百姓,致天下民乱四起;一方面残害官僚,致君臣离心离德。
对官僚,崇祯是“独夫”,对百姓,崇祯是“民贼”,合独夫民贼为一者,世所罕见。
用一句有点过分的话来说,这就是一大傻叉。
韦宝的脑子转动飞快,想了想后,慨然道“我知道信王是公心一片,希望为大明朝廷减轻负担,希望为老百姓谋福祉,我知道我没法劝信王,也没有办法劝说陛下,但信王要是执意劝谏陛下,我帮信王说一句话吧。”
朱由检闻言大喜,“我果然没有看错人,辅国公你不但能征善战,还嫉恶如仇,能安抚百姓,能杀贪官,被很多老百姓所称颂,又能获得陛下赏识。你长我一岁,我称你为兄吧?”
韦宝吓了一跳,赶紧道“这万万使不得,怎么敢当。”
不说朱由检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人,就是普通的藩王,韦宝也不需要,也不愿意在这称呼上占一个藩王的便宜啊,当你的兄,对我有何好处?
朱由检看了看前面的李永贞,轻声道“没事,没人知道,在人前,我们不这样叫,就冲辅国公这次帮我,我就该以兄称呼辅国公。”
“万万不可。”韦宝坚持道“这是礼法问题,我帮信王,也是出于公心一片,虽然明知道没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喜欢明鹿鼎记请大家收藏明鹿鼎记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