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在一旁的太子朱慈烺和皇后周玉凤想要过来帮他,都被曹友义给拦住了。
“这事儿只能他干,从此,就算是张青领着这1ooo人,但是在这些士兵的心里,他们只认朱信!
因为就连张青的铠甲和刀枪,也是在他们众目睽睽下从朱信手中领的!”
所以,曹友义才拦住了太子和皇后,这种事不能假手于人。
哪怕是装也要装下去。
只要坚持到后面,皇帝就会得到军心。
更何况早就听说皇帝勤政,一天大概只睡两三个时辰。
所以鬓角花白,四十不到的人已显早衰。
虽然最近好像养起来了,但终究还是清瘦,哪怕有着不久前一刀插入敌人的眼眶,三个骨朵,直接敲出敌人的脑髓。
看上去颇为勇猛了,但依然清瘦,应该是以前处理政务时,就已经瘦到现在了。
曹友义也听说过一个传言,皇帝越勤政,世道就会越乱,一个好的皇帝应该学会懒惰,有所爱好,比如2o年不上朝。
这样才会是一个好皇帝。
这里面的信息量太大,曹友义不敢想。
但是,当他接到消息皇帝一家殡天时,他传承的观念,让他矮不下身躯去事贼,但他也不会给那个皇帝陪葬。
所以就离开了,带着3oo亲兵,躲到一个小渔村里等风平浪静。
到时候天下落入谁的手中,看完了再做打算。
当时他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走的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
当他知道,皇帝一家对陈秋言听计从时,他心里也曾怀疑过,陈秋是否想挟天子以令天下?
哪怕是一个传说中已经自焚于乾清宫的皇帝。
但是,让他稍微改变想法的是,这个陈秋居然把兵力全部归于皇帝一家手中。
第2件让他改变想法的事,就是眼前的这件事儿。
让崇祯皇帝亲自撰写花名册以及分兵器铠甲,亲自分到每一名士兵手中。
只有他这种常年在军中的悍将,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有什么用?
他不知道在很多年以后,有一个叫袁项城的人,在一个叫小站的地方练兵,每一次军饷的时候,他都要亲手把大洋交到每一名士兵手中。
所以这些士兵都对袁项城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当然,这个事儿曹友义是不知道的,但并不妨碍他判断这件事儿的得益有多大。
如果皇帝在每个月将军饷亲手到士兵手中的话,这批士兵将会对他这个人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前提是,他今天必须要核对所有军属的人数,以及安排他们先乘上船。
曹友义当然知道这不公平,但只有5o条船,就只能这么公平。
先走军属,因为人家的儿子,丈夫,父亲,准备要替遗留在这里没有来得及转移的百姓挡住接下来清兵可能的进攻。
既然人家付出勇气和豁出性命来保护你,那么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才是最正常的最公平的选择。
这才叫真正的公平。
水师的2ooo余人,此时正警惕地派出了探马。
最远前出5o里,居中二十里,近处三五里。
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着成千上万的清军围攻的结果,容不得他们有半点闪失。
5o艘船,真要装,这是海船,而且是大福船居多。
仅仅用来运人的话,平均一艘船运个2oo人不成问题。
也就是一趟运1万人。
但是运去登州,往哪放就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