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守聽著他的話,升起了不小的好奇心,「嶺南那片荒蕪的地方,韋家在經營的時候就經常和我抱怨,刁民難以管控,土地貧瘠長不出糧食。怎的,這回你去竟是如此大的改變了?」
「確實是,屬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嶺南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不說我們蜀郡比不上,便是江南和京都也不過如此。那裡的百姓人人穿絲綢,吃乾飯,用鐵農具,家家戶戶都買得起耕牛,縣與縣之間竟然是用水泥鋪路。是豪橫富有的府城,大人可曾見過?」
李太守還是不相信,只當他是誇張。
「好啦,這世上如果真有如此富裕的地方,大概是神仙住的了,嶺南那個地無一尺平的地方怎麼辦。」李太守擺擺手轉而問道:「這次去你可把那個什麼玉米帶了回來?」
「帶回來了,不止帶回來了,就連玉米的種植方法怎麼管理,嶺南的衙役也一一告訴我們。還給我們寫了一份種植說明。」使者嶺南每個百姓都有的玉米種植小冊子遞給他。
李太守看著冊子上事無巨細的種植經驗和方法,不禁有些入迷。等他反應過來則是有些震驚,「嶺南人竟然如此捨得,把這樣的好東西都給我們。」
使者也是點頭贊同,「是的,他們非常大方,還和我說,如果我們種植遇到什麼難題,可以第一時間去嶺南,他們派專家來給我們解決。」
「專家?這是何意?」
「就是專門種植研究玉米的人家,嶺南開辦了很多書院,還有一所大學,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夠讀書識字,還能通過考試考取衙役當官,或者是到天工大學去做研究。聽說這個大學非常厲害,很多鮮的東西都是從裡面出來的。」實則指了指旁邊的罐頭,橡膠圈等等介紹道。
李太守看得稀奇,不過也只是看個鮮,轉頭還是把它放到了庫房。有玉米和木薯珍之又重的讓有經驗的農人去種植。
其他各地的使者也是,拿到種子的第二天紛紛啟程趕回家鄉,想要趕在春耕之前到達,讓玉米趕上第二年的種植。
上天還是有好生之德,經歷了幾年的旱災,澇災和人禍,終於迎來了風調雨順的日子。
最先種植玉米的淮安府在今年迎來了第一次豐收,當農人們掰出一個個手臂粗細的玉米棒,在地頭就稱起重來。
「一千斤,一千斤。這個玉米竟然真的能畝產千斤!」
「老天爺呀!感謝您的大恩大德,感謝你把玉米恩賜給我們,我們能夠活下去了。」
「我的老天爺呀!這麼好的東西你怎麼才給我們啊,我的孩子啊,你為什麼不再等等。等等現在就能吃飽肚子了嗚嗚嗚。」
田間地頭是百姓們的歡呼聲,哭叫聲,激動聲,過來巡查秋收的淮安王聽著都為之動容,在看屬官稱重的玉米,一向嚴肅的臉上也笑得跟農民一樣歡快。
「這個玉米果然是好東西,在這樣的地里都能畝產千斤,而且澆水施肥也不需要像麥子那樣呵護,實在是個皮實好養,產量又高的好作物。但是神物啊!」淮安王感慨。
梁少和也很高興,不過讓他更高興的還是木薯的產量,前三天他去了地里看了今年豐收的木薯,竟然比玉米還要多上幾百斤,只是王懷玉告誡過他,木薯不能當做主糧來使用,大家對他的重視才沒有玉米那麼重。但一樣讓百姓很興奮。
「孩兒恭喜父王得此神物,想來要不到三五年,我們淮安府的人口可以再翻一倍,三五年的休養生息定能創造一個盛世。」梁少和是奉承也是真心的認為。
「糧食高產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還要看上位者如何做。我們是經歷過苦難的,知道沒有糧食期有多痛苦,所以日後不管是你我為帝,還是子子孫孫,都絕對不能嚴苛雜稅,讓百姓活不下去!」淮安王嚴肅道。
「是!孩兒謹遵父王教誨。」梁少和也堅定的回答。
淮安府種植玉米木薯的時間是除了嶺南外最早的府城,而且王華玉給的種子也是其他府城的幾倍,幾乎兩年的時間,淮安府就實現了自給自足,第三年的時候就能夠讓百姓吃飽,並且上交一定的稅糧。
其他府城還在慢慢發展的時候,淮安王府以驚人的度,休養生息,練兵囤糧。終於在王懷玉三十歲的那一年,再一次動兵。
第157章
戰爭來得猝不及防,但又好像在預料之中,所以人都知道當下的穩定只是暫時的,只要天下一天還沒有統一,就還會有紛爭。現在再一次掀起了戰火,反倒給人一種果然如此,快要結束了的痛快感。
這一次不同以往的鈍刀子割肉,而是以一種摧枯拉朽的度席捲了大齊各地,以淮安王為主的這一支,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就打下了西部和北部十二個府城。
如果說這些地方,都是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看不上的蠻夷之地,當淮安府兵臨太原府的時候,崔家終於感覺到了恐懼。
「果然是狼子野心,這樣草莽出身的人要是坐上了皇位,還會有我們這些世家的活路?聽說淮安府已經在搞什麼書院,把那幾個眼皮子淺的人都叫去教學了,還各地用各種方法去收集書籍,假以時日,這天下還有我們世家的位置?」
崔家家主終於看到了淮安王的獠牙,看到他遠遠不止當皇帝如此簡單的野心,他這是還沒有當上皇帝呢,就已經想好要怎麼對付他們世家了,等他當上了皇帝,那還了得!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