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商鞅是不是真的惩罚了太子本人?还是仅仅惩治了他的老师公子虔呢?”
“这两者有何区别?还有,这是大秦的秘辛,少打听。”嬴政不满地回应道。
“如果只是处罚了公子虔的话,那只能说明商鞅在面对君王时还是有所顾忌的。”
“胡扯,这些话从何而来,简直是污蔑!”嬴政勃然大怒。
这分明是在公然诋毁大秦先祖,如何能够容忍!
“小子,既然你知道大秦以法治国,那你总该看过《秦律》吧?”
赵辰摇摇头。
嬴政:………………
他瞪了一眼赵辰,心中暗自嘀咕,连《秦律》都没看过,你怎么还能说得这么头头是道?
“在当时的《秦律》中确实有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其监护人需承担责任。当时太子年仅九岁,必然背后有人指使,商鞅经过严密调查后依法处置。
公子虔曾提出愿以剁手替代劓刑,但商鞅并未同意。商鞅坚持认为每条法律对应特定的处罚,不能以任何形式替代。
这才是当年事件的真相,现在你明白了吗?”
“明白了!”
果真如此啊,无怪乎大秦能够日益强盛,这就是依法治国的好处!
“诸子百家的思想本就是相互交融的,他们自身也不完全局限于自家学说。
比如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他的很多观点与墨家相契合,却又批评墨家;荀子虽属儒家,却高度认同法家法治理念,甚至有人不承认荀子是纯粹的儒家;而墨子虽然批判儒家,但也继承了部分儒家思想,并融入了法家依法治国的理念和独立的逻辑辩证思维。
可见,越是注重实践的诸子百家,越能在各自学说中融汇多家思想。
诸如纵横家、兵家、计然家、法家这类极其务实的流派,它们之间的思想几乎是相通且互为借鉴的,只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
法家的核心主张,即依法治国,执法公正无私,无论身份高低均应受同等对待。
由于术派和势派同样坚守这一思想,所以这两派也被归入法家脉络之中。
法家深受道家老子哲学的影响,极度推崇道家的处世权谋之术。
因此,法家三派都对老子的权谋智慧有着深刻的研究。
如法家创始人之一慎到,被尊称为慎子,他就提倡依法治国,运用道家之术治理国家。
要求君主实现无为而治,君主不必事必躬亲,只需善于任用臣下,让他们各司其职。
君主干预越多,臣下的积极性就越低。
他以龙和云雾作比喻,指出君主就像龙一样,云雾象征着权力,没有云雾的龙无法翱翔,只相当于地上的蚯蚓。
所以他强调君主要任务是确保自身权力稳固,通过制定并依法执行法律来治理国家。
慎到实际上是最接近道家思想的法家代表,本质上可以说是道家老子思想的传承者,他的治国策略深深植根于老子的一系列理论,并创造性地融入了依法治国的概念。
慎到有两个主张足以体现他的道家思想色彩:
第一:不尚贤才;
第二:不特别尊重所谓的忠臣。
父皇听上去是否觉得颇为奇特?”
嬴政点头赞同,
这样的主张的确不像出自被称为慎子之人。
“但是,父亲您若从道家理念来领悟,‘贤’与‘能’并非同一概念。在慎到的哲学中,所谓的‘贤臣’,指的是那些独立见解卓越、深受百姓拥戴之人。
这类人群一旦过多,君主的地位就可能受到威胁,民众或许会更倾向于听从他们而非君主。因此,万万不可过度崇尚‘贤’。
然而,可以重用‘能臣’。能臣是指那些执行力强,专注于自己分内事务,不涉足多余事物的官员。
至于‘不尊忠臣’这一点,慎到的观点是,世间不乏忠臣,但忠臣未必就是能臣,他们可能无法妥善处理政务。治国需要的是能够胜任职责的能臣,而不是仅仅忠诚于君主的臣子。
世上多有平庸之才,他们虽对君王忠心耿耿,却对自己的职守不尽责。他们也许出于对君王的考虑,但由于能力所限,往往会干扰许多正确决策,动辄以生死相挟,迫使君王妥协。
官吏应当恪尽职守,而这份职守不能越自己的职位范围。那些自以为忠于君主而横加干预朝政的忠臣,反而容易把国家治理搞得混乱不堪。
慎到作为法家的理论家,在他的体系里,一切都显得合乎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君王拥有绝对的统治权,缺乏制约机制,这就要求君王自身必须保持极高的智慧和清醒头脑。万一遇到昏庸无能的君主,这一体系将难以运作。
所以,慎到主张的势制与儒家提倡的忠君观念,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过于强调‘人治’的作用。
慎到设想的理想状态是:君王是一位级明智的君主,制定出公正严明的法律,人人依照法律行事,无论王侯贵胄,违法者一律依法惩处,不分贵贱。如此一来,国家必将民心所向,人民积极性高涨,实现和谐安定。”
“原来如此,怪不得慎子的两项主张未被广泛接纳,看来许多人对其理解有所偏差啊!”
嬴政听后恍然大悟,表情略显无奈,却又饶有兴趣地继续探讨。
“赵高,去泡壶茶来,老爹你也真是,我在你这儿讲了这么多话,也不知道给我倒杯茶润喉,我这嗓子都要冒烟了,你知道吗?你这是怠慢小娃儿,小心我去找母后告状!”
“奴婢立刻就去!”赵高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出门为他们煮茶。
“臭小子,孤颇为好奇,为何孤的其他儿子,也就是你的兄长们,在孤面前战战兢兢,唯独你毫无畏惧,难道你不怕孤吗?”
“有什么好怕的,你是我的父亲,就算虎狼也有不食子的时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