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株老茶树可以说是右面那一小片茶园的母树,茶园出产的极品蒙顶山甘露和蒙顶山黄芽,都是出自这一片茶园。”
“可惜,就是移栽困难,这么些年,也只扩出这么几片茶园来。”
朱明山扭头突然问她:“我给你的茶经你还记不记得住?”
张惠点点头。
“茶经第二册第三章开篇写的是什么?”
“原料决定上限,工艺决定下限。”
“不错,这句话你要记牢了。原料不够好,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朱明山轻哼一声:“我们朱家当年做的茶叶是上供的好东西,一是靠工艺,二是靠好原料,那些个急功近利的人不懂,把蒙顶山茶好好的名声给败坏了。”
朱明山说的就是南山的那群人,南山那边的地势没有东山这样陡峭,适合人居住,也适合大规模开荒种茶,那边也建了大茶厂。
要单论产量,朱家村这个茶厂的产量,不及南山那边茶厂的十分之一。
要说茶叶的质量,那就要单论吧。
张惠心里琢磨,朱叔虽然嘴上没有明说,但是对南山那边茶厂的经营模式,还是非常有意见。
这会儿,张惠也明白了朱文峰,她想把朱家茶厂的茶叶送出去,最好送到广交会卖出国门,打出名声,提高蒙顶山茶的整体质量。
朱文峰做的,虽然不合朱叔的心意,到底也是在为朱家茶厂想办法。
就张惠来说,某个地域出产的名茶,不一定都要是极品,朱家茶厂质量把控得极好,做最顶级的名茶,南山那边的茶厂做一般的茶叶走量也不错。
“今天先说到这儿,露水散尽了,可以摘茶叶了。”
张惠站在坡上向下看,一群带着兜里背着筐的妇女说说笑笑地上来了。
朱明山给张惠讲解采茶叶的要点,什么样品质的芽能采,叶片大小有什么讲究。
讲完之后带她采了会儿,把她交给一位腰前捆着蓝色围裙的大姐,叫她带着张惠。
“大姐怎么称呼?”
“哈哈,我叫朱叶,估摸着我比你大不了几岁,你叫我叶姐就行。”
“叶姐好,我叫张惠。”
叶姐笑道:“我们知道你,去年过年的时候文峰告诉我们,他替他爸找了个厉害的徒弟,我们还在猜是个什么样的人儿,今天一见,没想到是个小姑娘。”
茶园里的其他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张惠不好意思道:“也不是小姑娘了,我都当妈了。”
“你孩子多大了。”
“一个半月左右。”
“哎哟,那你不是才出月子?”
张惠点点头:“我妈陪着我上来,帮我看着孩子。”
旁边一位老奶奶:“你这孩子,有心了。制茶我老太婆不懂,采茶我采了一辈子,朱明山都没我懂,你不懂的都可以问我。”
“谢谢奶奶。”
张惠也没想到,她的宝贝疙瘩居然会给她加这么多分,一下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朱叶是个负责人的人,看到张惠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都会一一指出来,张惠都悉心听取意见,慢慢地采茶熟练起来。
不过,也只是她自以为熟练,她忙活了一上午,采摘的青叶才不到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