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6、张家在知道苏家做了豆油后,立刻把豆油方子献给了朝廷,同时,还说明了江南的油菜籽、葵花子和花生皆可榨油。
皇上看着手里的豆油方子,是在早朝的时候直接公布了这个“喜讯”,段阁老等人听到后是差点没当场晕过去。
回到家后,段阁老就被长子拉住:“爹,你到底想干嘛?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和唐、张、6、梁几家作对啊?”
听到这话,段阁老是气的喘了好几口粗气:“好好的,你看看你们哪个争气了?儿子平庸,孙子无能,我如果再不为你们筹谋,朝堂上还有我段家什么事啊?”
长子段永淳听了老父亲这番话,是低下了头:“是儿子无能,如今还是个五品小官,让父亲操心了,可是,您老也不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得罪那几家人啊,梁、6是什么人,那都是圣上和太子殿下的亲信,您得罪了他们,咱们家以后的路不是更难走吗?”
段阁老看着快五十岁的儿子,是叹了一口气:“我愿意冒险吗?你们这一辈你好歹还是个官,看看良哥他们,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我想着,在我死前,总的为他们谋个前程吧。”
段永淳给老父亲倒了杯茶:“爹,您给孙辈们谋前程,是好事,可是您联合江南苏家打压唐张两家干什么?您去偷人家的豆油方子干什么?”
提到唐张两家,段阁老就生气:“唐张两家的泥腿子凭什么当官,占着世家子弟的位置,如果不是他们,咱们家至少还能谋到两个官位,他们两家占了咱们家良哥和夜哥的位置,老夫怎能咽下这口气。”
顺了顺气,段阁老接着说:“圣上重用泥腿子出身的寒门子弟,把咱们这些世家子弟都给抛开了,我不折腾的话,等太子登基,朝堂上都没有世家的位置了。”
段永淳听了,不说话,虽然他也不甘心,一辈子做个五品京官,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是科举制,不再是世家子弟的世袭制,他们段家子孙又平庸,自然是靠边站了。
“爹,如今,唐张两家把豆油方子公开了,还把后路给堵死了,咱们该怎么办,如果查到咱们家怎么办?”段永淳怕的是6、梁、司三家。
段阁老得意的说:“偷方子的是苏家,和咱们家有什么关系,唐张两家如果想报仇就去找苏家。”
提到苏家,段永淳定定的看着段阁老:“父亲,苏家是存在了千年的世家,唐家的方子一公开,苏家什么都没得到,还落得个偷人家方子的骂名,不会善罢甘休的。可能会找咱们的麻烦。“
段阁老闭着眼:“这次是两败俱伤啊,不过也重创了唐张两家,说来,还是咱们赢了,苏家不用理会,京城里的苏家嫡长孙苏泽银虽然在刑部做着官,也影响不到咱们,至于苏家其他的人嘛,只有几个旁支子弟做着县官,无碍。”
“可是,您老断了6、梁、司三家的财路,也不怕这三家人找咱们的麻烦吗?”段永淳担心的问道。
段阁老怎么能不担心呢,当初计划的好好的,谁知道唐张两家这么狠,是一点没犹豫,就把方子公开了,这让他们没办法实施下面的计划了。
“老夫是为了百姓,为了万民,方子公开了,豆油价格就会降下来,百姓都能吃的起油了,是好事,他们几家如果敢对老夫下黑手,那就是与万民作对。”
说的豪气冲天,可是底气不足,且老脸被打的啪啪的,因为,在豆油方子公开后,无论是京城还是豫南州,豆油价格都没有降,和原来一样价钱,同时,唐张家又在江南州建立了菜籽油作坊,一系列的操作把段阁老气的病倒了。
江南苏家已经建了豆油作坊,可能是想的太美了,作坊做的很大,只是,他们的豆油才刚问世,豆油方子就被公开了,豆油方子是朝廷以公文的形式下达到大盛的各个地方,所有的人都知道豆油是唐张两家人做的了。苏家的当家人气的差点把作坊烧了,现在,苏家再做豆油就是个笑话。
苏家把豆油作坊关了,唐张两家是做了菜籽油,花生油,也没做豆油,百姓们纷纷猜测,是苏家势大,唐张两家惹不起,才不做的吧,于是,苏家偷方子,仗势欺人被传的沸沸扬扬的,苏家当家人气的把段阁老的祖宗八代都给骂了一遍,而唐张两家人呢,不辩解,继续在江南州卖油,就是没有豆油。
太子殿下听到江南州有菜籽油,花生油就是没有豆油卖,是笑的差点呛到:“这帮老家伙还是不死心,看着人家的好东西就想往家里划拉,怎样,碰到刺头了吧,真是丢人啊。唐家作坊这下子在江南州是稳了,但凡作坊有点事,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是苏家干的,这个苏家真是倒霉了。”
苏家的确倒霉,看着唐家的榨油作坊,却什么也做不了,唐张两家人也不瞒着,方子都公开了,你也可以做。苏家是想做,可是丢不起那个人。
就这样,虽然豆油方子公开了,新开的几家豆油作坊并没有影响到唐家的生意,唐家的豆油生意依旧火爆。在大盛的各个地方开花,嗯,除了江南州。
豆油的事情有的人成了笑话,有的人被朝廷和百姓称赞,沸沸扬扬的闹了一段时间后,就慢慢的沉寂了。
司大将军在北关州公布豆油方子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北关人少,有一家油坊就够了,且价格也合理。
现在,北关人关心的是冬小麦的事情,唐九和唐爷爷、唐奶奶每人拿着一把镰刀正带着人在地头等着。
丛管家和6庄头点燃一串鞭炮,劈里啪啦的一阵响声过后,唐爷爷一声吼:“开镰了”,第一个下镰刀割了一把小麦,唐奶奶和唐九也都分别割了一把,
“开镰了”!唐九扬着手里的麦子大喊着,雇工们开始收割小麦。
五十多天大的昌哥也被抱来了,一下子看着这么多的人,昌哥的眼睛有点忙不过来了。
唐九抱着儿子,和唐爷爷、刘老村长说话:“爷爷,您估算一下,这个小麦亩产能有多少?”
唐爷爷看着沉甸甸的麦穗,欣喜的说:“你选的麦种好,这块地也不错,应该有四百斤吧。”
“四百斤?唐老兄弟,咱们北关州的小麦可是没有那么高产的,以前年景好的时候,最高的也就三百三十斤左右,如果真的能亩产四百斤,那可是祖宗保佑了。”刘老村长快七十岁了,听到小麦能亩产四百斤,是两只老眼都闪着光。
唐九听到四百斤的时候,是没有反应,她没有概念,前世今生没有种过地,也不知道小麦亩产是多少,但是,她知道古代的粮食产量肯定不如现代的产量高就是了。
五月的天,虽然不是最热的,但是中午的大太阳也让人汗流浃背,收割小麦的的村民们却不觉得累,一边干活一边说:“我家又买了十十亩地,今年我们也跟着种一半冬小麦,剩下的种粗粮,这样,粮食不但够吃了,还能吃上白面馒头了。”
“行啊,刘大,没看出来,一下子就买了十亩地,这下子,能天天吃到细粮了吧。”有的村民羡慕的说,手里的活计却不慢。
刘大一边割着麦子,一边说:“我家这十亩地算啥,在咱们村新落户的那些逃荒的沈大他们,听说他们每家都买了至少十亩地,那个沈大家更是一下子买了二十亩地。那才是本事。”
“这个沈大他们真是走了运了,一直在庄子里帮工,庄子给的工钱又高,能买二十亩地也是正常了。”
“是啊,咱们快点干,也多攒点银子,买地,种麦子,吃白面馒头。”
“对,对……”
这种丰收的场面,看着就让人高兴。“小九,麦子收完了,准备种点啥?”唐爷爷高兴的接过昌哥抱着。
唐九揉了揉胳臂,看着大家忙碌着:“爷爷,我想再种一茬黄豆,养养地,收了黄豆接着种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