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是啊,不是好人!”
“那么,您强迫这位不愿赌的仁兄来赌,也就不是什么好人了!”
刘文蒙话一出口,跟在丐王后面的一帮人嚷着要揍他,客栈老板连忙向刘文蒙识眼色不让再说下去。
丐王却哈哈一笑,摆手制止一帮手下:“汉阳有谁不知,我丐王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
“是啊,是啊,我本来就……”
混混们跟着起哄,但觉得下面话不雅,便住了声。
“不是好人的人,通常说好人是坏人,说坏人是好人;刚才你说这位仁兄不是好人,实际上就是在说这位仁兄是好人了。对不对?”
丐王一愣,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对方的话套着,继续下去也徒劳无益。
就大笑一声道:“说得好,赌局现在平手了。先赌他已认输,后赌是你赢了。虽然我是不赔不赚,但在汉阳立的规矩却不能破。徐老板,这位公子在你店里的一切开销你先记着,由我来付帐。狗子,把那位客官的宝石还了他!”
拿宝石的狗子很不情愿地拿出猫儿眼,放在桌上,然后收起一堆银票。
丐王转向刘文蒙:“公子真是好胆子、好辩才!你记着,明天我再来找你!”
说罢他把手一招,引了众乞丐离开客栈。
等众人走远,白面书生向刘文蒙致谢,但客栈老板却埋怨他不该去惹丐王。刘文蒙笑笑毫不在意,就见书生向客栈老板讨了壶酒,要了几碟别致的小菜,硬拉着刘文蒙坐到一间雅坐。
盛情难却,刘文蒙只得坐下。书生年龄不到三十,相貌很俊雅,他一边饮酒一边介绍自己,说自己姓况名天安,是安徽儒生,中过秀才,但乡试屡次不第后就恢心做些生意。这次来汉阳走亲访友,遇上这等事情,多亏他的援手,才使其不受侮辱。然后他问及刘文蒙的情况。
刘文蒙见书生胸襟坦荡说地明白,遂把自己要四处游历观赏,然后再进京赴考的事告诉了况天安。
两人同是儒生,话自然多些。这况天安虽说只中过秀才,可很健谈。他们从八股文章到棋琴书画,从帝王将相到凡夫走卒,从江湖传奇到异地风情无不涉及。
听况天安对诸事见解独到,刘文蒙竟与之越谈越投机。
况天安也对刘文蒙谈吐风雅,识见不凡,心中甚是钦佩,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样,两人一直谈到天色将晚,书生况天安说还有些事要办,刘文蒙才恋恋不舍地回房休息,却忘了到街上买东西。
第二天,刘文蒙与扮了男装的云仙、甜甜吃过早点,就坐渡船过江到武昌黄鹤楼观光。
黄鹤楼是历史名楼,高有五层,虎居蛇山之颠,全用木结构建成。它依江居高,气势磅薄,自古文人墨客来到武昌无不登楼抒怀。崔颢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题在一楼,诗仙李太白也醉游此楼,落下神笔。
刘文蒙领着两人进了楼中,一层一层细细观看,感受万千。
正是:形势出重霄,看江汉交流,龟蛇拱秀,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更四顾无边,竟教北瞻岘,东望雪堂,西控岳阳,南凌滕阁;沧桑经几劫,举名公宴集,词客登临,感古怀今,都付与白云夕照。泝千载已往,只数笛弄费祎,酒贳吕祖,诗题崔颢,笔搁青莲。
三人从楼中转出来,已是日上正中。甜甜说有些饥渴,看见楼旁有卖莲子粥的,每人要了一碗,然后就去了商埠。
武昌的商埠在大明远近闻名,一条街上卖着全国各地的东西。三人颇有兴致地看着,买些东西,却见前面拥来一群虎狼般的衙役,簇拥着两个年轻的公子哥儿,横行无阻。
刘文蒙忙拉着云仙和甜甜靠边站着,让他们过去。
此时街边有一个货郎担子,正挡在当道。这帮衙役走过来不由分说,把货担掀翻,里面的小东碎西滚得遍地都是,一众人踩着东西穿行而过。
只见人影一晃,一个精瘦老者已从旁边小铺中闪身堵着衙役的去路。
这帮凶狠的衙役正要作,但抬眼见到他,居然就象耗子见到猫一样纷纷闪躲。跟在两个年轻公子哥身边的衙门师爷,连忙迎了上去:“王大爷,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这帮小子竟不小心碰翻了您的东西。快,给王大爷收拾好,赔个罪!”
衙役们这才忙着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放好,然后一齐躬身赔罪。
精瘦老者看也不看他们一眼,手一伸说了两个字:“赔钱!”
衙门师爷陪着笑脸,掏出一锭银子,双手递过去。
“不够,二十两!”
衙门师爷显然没有带这么多银子,正要向同伙去借,却见身后的高个公子走上来拦着他:“担中的东西充其量不过一两银子,你这不是明讹人吗?”
“你说的不错,东西的确不值几个钱,但面子却很值钱!”
精瘦老者声音不高,但周围人听的却很清楚。
“面子?笑话,一个卖货郎竟然要面子钱!”
高个公子笑了,上前几步,看着老者怒斥道:“识相的立即把担子挪了,否则抓你到大牢去吃牢饭!”
听了这话,精瘦老者竟笑出声来:“不错,我孤苦无依,正要找地方吃闲饭!”
“你挑衅我!?”高个公子看他蔑视自己,心中恼怒异常,伸手就去推老者,想把他赶到路边。但老者身子并没被他推动,他再用力,只觉触到一堵墙壁。他不觉怒上心来,双手提力正要作,却被一边的师爷强行拉着。
“公子且慢!”师爷一边拉他一边在他耳里低语几句。
高个公子怔了一下,转脸看跟在身边的另一个公子。这个公子长着一双特别好看的眼睛,此时慢声细语说了一句:“强龙不压地头蛇,吃了亏不是!让师爷去处理吧,我们看着就行!”
高个公子听了他的话,狠狠地瞪了货郎两眼,虽有不甘,但还是退在一边。
师爷向同衙借了十两银子,陪了无数好话,货郎才挑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