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风很冷,很硬,连着几场大雪,便冻死了牛羊牲口不计其数,至于因为冻饿而死的匈奴人,让杨川那颗冷硬的心,略微柔软了一下。
然后,便被他十分冷静的抚平了。
明面上的战争结束了。
可是,汉帝国与匈奴人之间的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这是两个族群之间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一属性从未生过变化,正因为深知其中因果,故而,杨川从一开始便做好了灭其种的打算。
当然,借着天灾人祸,大面积消灭匈奴人,这只不过是顺势而为之,根本算不得什么谋划和算计。
“阿铁,阿木,你们得回一趟鹿鼎城了。”
这一日,杨川借口出城巡视,在龙山一线,秘密接见了阿铁、阿木二人:“此间事情,所需时日还很多,至少得一两年才能见效,你二人趁着冬天大雪,赶回鹿鼎城,组织人手加固城墙,并做好战斗准备。”
杨川接到曹襄密信,言说大将军卫青与匈奴大单于伊稚斜之间的较量,差不多已然分出胜负。
伊稚斜大败。
卫青完胜。
伊稚斜带领三万主力遁入茫茫大漠草原,从此杳无音信,杨川估计,那条狡猾而残忍的老狼,要么远遁北海一线,退居匈奴人的祖地去了。
要么,确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远遁西去。
杨川更加偏向于北上。
要知道,匈奴人原本就是一些松散的部落联盟,其中,最为强大的几个部落,逐步征服和蚕食掉其他部落,从而形成‘匈奴’这样一个残忍好杀的族群,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伊稚斜的祖先们。
在军事层面而言,伊稚斜不过输了漠南、河西走廊而已,还远未伤及其本源的程度,就这般丢下方圆几百万里的辽阔疆域,翻山越岭的跑去西面啃沙子,这绝对不是伊稚斜的本性。
所以,杨川断定,那一群狼日哈的,很大程度上是兵分两路,一路大举西迁,打算在西域休养生息,伺机夺取河西走廊。
而另外一路,应该是远遁北海,一边收拢漠北的残余势力,一边猥琐育,在汉军与西迁匈奴在河西走廊大打出手的时候,悄咪咪的绕道北平、雁门、云中、定襄,给汉帝国造成一场天大的麻烦。
事实证明,今后一两百年间,匈奴人依然是雄踞北方的庞然大物,硬生生的将汉帝国拖垮掉了一大半……
这两种后果,杨川都不希望看到。
他想要的,是一锤定音的效果,要么,将匈奴人彻底灭种、抹杀,要么,一路驱赶着向西而去,给大雪山以西的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区域的人类,制造一丢丢小麻烦。
当然,能将匈奴人赶到遥远的罗马帝国去,自然最好不过。
《史记》一书中,红脸司马迁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秦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认为匈奴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对于司马迁的说法,杨川始终半信半疑。
因为,截至目前,就算他与匈奴人打了好几仗,与不下一百个匈奴人的部落头人、大祭司,进行过‘友好交流’,却寻不到任何‘夏后之苗裔’的证据……
当然。
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对杨川来说,想要经略河西走廊,进而拓展西域,将汉帝国的触角不断向西延伸,这才是当务之急。
打阿铁、阿木等人回了鹿鼎城,杨川这才静下心来,开始了自己的经略。
霍去病、曹襄、李敢带领三千羽林军返回长安城,李广和他的三千多陇西老卒,以及原本属于浑邪王的五千仆从军却留了下来。
加上杨川临时招募的八千多郡兵,自己的三千部曲,以及不断壮大、眼下已然过五万人的‘基建营’……
大致算一算,他这位河西郡守的权势很大,但没什么屁用。
河西走廊实在太过辽阔,长约三千里,宽几百里到几十里不等,横贯汉帝国与西域,南边是虎视眈眈的羌人,北边是心有不甘的匈奴人,一旦有点风吹草动,他手底下的这一点点兵力,连胡椒面都算不上啊。
面对如此艰难处境,刘彻当年是如何做的?
也就是说,在原剧本中,霍去病打穿河西走廊后,汉帝国是如何经略河西走廊和西域?
经过长时间的回忆和思量,杨川最终确定,当年,刘彻对河西走廊的经略也算煞费苦心,采用了不少办法,譬如一路向西,沿着漫长的河西走廊,不停手的修筑城池,修建了很多长城,大举迁移关中之地的刑徒、赘婿、商人进入此地,开荒种田,戍边屯田。
于此同时,刘彻还让浑邪王、休屠王后裔继续存在,以稳定匈奴人的心……
让匈奴人翻身的可能性,绝对为零。
这是杨川的底线。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巨大而辽阔的烂摊子,他这位河西郡守该如何经略?
杨川整日整夜的忙碌着,殚精竭虑,并给朝廷上表,举荐了司马迁、张汤、东方朔几人,想让他们前来河西走廊帮助自己。
不料。
上表朝廷半个月后。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一队旗帜鲜明、鲜衣怒马的皇帝特使团抵达胭脂城,一名面皮白净的中年汉子,身穿绯色朝服,神情倨傲的给杨川宣了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着令太子太傅、大农令、陇西郡太守朱买臣,兼领河西郡刺史……”divnet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