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二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李治之时,李承乾突然朝着李二单膝跪下,率先难:
“父皇!稚奴他反了,他反了啊!难道这父皇也不管?”
李承乾的语气之中带着怒意,甚至有些拷问李世民的意思,只要李世民一偏心,不处置李治,李承乾就要大闹一场。
李治也赶忙朝着李二跪了下来,:“父皇明鉴,儿臣陪在父皇身旁这么多年,父皇难道还不了解儿臣的脾性吗?以儿臣的胆子,岂是那般敢以下犯上之人?”
李泰则静静的看着李承乾和李治狗咬狗,丝毫没有要插手的意思。
一旁的长孙无忌也皱了皱眉,连忙帮李治说话,:
“陛下,晋王敦厚仁孝,万不可能行此悖逆之事,其中定有隐情!”
虽说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都是自己的亲外甥。
但是,李承乾这个人,长孙无忌是看不上的,相比之下,他认为看上去容易掌控的李治更适合当太子。
当然,长孙无忌看不上李承乾也是有原因的。
作为皇长子的李承乾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但是长孙无忌不愿意帮助这个外甥,因为一件事情让他彻底看清楚了李承乾难成大器。
武德九年,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登基称帝,这时,前有罗艺反叛,后有颉利可汗2o万大军南下,长安城危在旦夕。
在这个时候,大唐急需要拉拢罗艺共同抵抗颉利,于是李世民派封德彝去和罗艺谈判。
谈判结果,只要大唐答应封罗艺为燕王,并派皇长子李承乾去罗艺军中做监军,罗艺便可出兵帮助大唐抗击颉利可汗的2o万大军。
当时的长安危在旦夕,哪怕派去的李承乾做了监军后,不能说服罗艺派兵攻打颉利。
至少也能保证,罗艺在大唐和颉利可汗2o万大军作战时不能搞偷袭,趁火打劫。
可李承乾呢?
就算长孙无忌说破了天,死活都不愿去。
甚至将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最后,长孙皇后非常着急,于是带着淑妃去李世民那里闹了一场,想要让他撤回这个命令。
李二那时候都急得火烧眉毛了,怎么可能会同意,最后将两人赶了回来。
长孙无忌在得知自家妹妹去李世民那里闹了一场后,大骂长孙皇后糊涂。
他赶忙带着还是中山郡王的李承乾去求见李世民,
途中,长孙无忌要求李承乾主动去给李世民说:自己愿意了为了大唐,去罗艺的军队里面做监军。
一路上说的好好的,李承乾也点头答应了。
因为路上不但遇到了前太子李建成的残余下属追杀,还遇到了颉利可汗的一部分兵马的追杀。刚到京城的李承乾,已经被吓破了胆。
无论长孙无忌说,他也坚决不愿意去罗艺的军中作参军,一心只想回自己的封地。
可想而知,这次是多么的一个难得机会,只要表现好了肯定就会肯定能成为太子,可李承乾太过于懦弱。
最后,在长孙无忌苦苦的劝导与强迫下,李承乾才硬着头皮去和李二说。
所幸,后来李二认为罗艺不可靠,便不打算谈和,直接命令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
结果,罗艺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
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逃散,其左右斩杀罗艺,把他的级送到了京师。
朝廷在市集悬示众,并恢复了其本姓罗氏,罗艺之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也被诛杀。
从这件事情上,长孙无忌已经看透了李承乾,认为他文学和策略都赶不上李泰。
在胆略和军事上又不能和李恪相比,虽说后来被立为太子,但也难保玄武门之变不再重演。
总体来说,长孙无忌认为,李承乾就是一个难成大器的人。
因此,自那以后,长孙无忌除了在李承乾做了坏事之后加以劝导外,并没有提供其他帮助。
至于李泰,他在贞观之争中,采取的夺嫡政策,旨在于讨好李世民,和大臣们并不亲近。
从他身上无利可图,也就没人愿意帮他。
新唐书中记载,“帝阴许立泰,岑文本、刘洎请遂立泰为太子。长孙无忌固欲立晋王。”
便能看出,长孙无忌比起李泰,更愿意扶持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