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於聲音,而在於這歌本身——他選擇的,是幾年前由x國某個民間歌手創作出來的歌,歌名翻譯成華語是:《烈與火之歌》。
【?這是哪國語言】
【先排除華語和英語】
【林飛池在直播間唱過法語歌】
【這也絕對不是法語】
【好像是阿拉伯語?】
【智能識別了一下,真的是阿拉伯語】
【救命,林飛池到底會多少種語言?我本來覺得他肯定在y國生活過很多年,所以才能有那麼標準的英音,現在完全不確定了,感覺像是語言方面的天才】
其實,林飛池並不會阿拉伯語,更不是什麼語言方面的天才。他唯一會的,就只是這歌而已。
早在十幾年前,x國的國內戰爭便開始了,小規模的衝突一直持續不斷,至今沒有停歇。
而在兩年前,某個級大國又對這個小國展開了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由此製造了數以百萬計的的難民。
難民們紛紛湧向歐洲。
當時,憑藉著稿費富裕起來的林飛池正在遊歷歐洲各國,構思《異相》。也正是因此,他與許多被迫逃往異鄉的x國難民們產生了接觸。
這《烈與火之歌》,是他在一次捐助活動里學習的,歌聲里既有對戰爭以及戰爭發動者的譴責,又有對難民們的同情,更有對回不去的故國的無限哀傷與悲鳴。
所謂遊子二字,恰恰正是對這群難民的真實寫照。
雖然不是難民,但此時此刻,林飛池的的確確唱出了那種遊子之情。
中年人在聽到歌聲前奏的那一剎,神色便隱有震動。待到歌詞過半,他專注望向林飛池的雙目之中,已是滿含淚光。
在場的三位嘉賓皆是面露不解。
歌聲固然好聽,可這個中年人的反應未免太大了,顯然另有隱情。
直播間裡同樣疑惑不解。
不過,很快就有人出來科普了這歌的含義及來源,直播間的觀眾們這才恍然大悟。
【所以這個中年人是逃難到這裡的x國難民啊】
【之前那麼淡定,現在聽見一歌就淚如雨下,真的是,唉】
【x國國民好慘,話說,咱們國家為什麼不能幫忙接收一些難民啊?就像歐洲的發達國家做得那樣】
【拜託,想當聖母能不能先看看咱們國家山區的孩子們】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謝謝】
【要收留這些難民,也該由始作俑者去收留。當年給第三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的,以及現在正在給第三世界帶來災難的,該由他們負責,關咱們國家什麼事兒?再說了,咱們國家每年都給非洲很多援助呢,夠人道主義的了】
【想當聖母自己去當,不要道德綁架別人,更不要道德綁架自己的國家】
……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