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铺分县大王山新村现在常住人口有一千人左右。这个村子的村民都是当初嘉陵江、长江大洪水和陕甘地震的灾民。当然,经过十多年的融入,现在他们早就是十里铺的居民了,而且还是十里铺日子过的比较好的居民。
其实当初大王山新村刚建立的时候,差不多也是一千个左右的居民。现在大王山新村户籍黄册上应该是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但是其中五百人左右平时都是住在镇城的,因为他们都是在李壮友堂商号各个工坊、酒楼客栈、护卫队里面做事。留在大王山新村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子。严格说起来,这些年来,大王山新村人口增长非常多,总的来说应该是在两千人左右,只不过其中有五百人左右被李壮调去了香港。
之所以十多年来,由大王山新村发源的人口翻番,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当初他们作为流民流落到十里铺,年老体弱早就在路上被淘汰了。进入到大王山新村的人都是以年轻人居多。这些年来随着婚嫁和新生儿增多,村子人口自然就多了起来。第二个原因当然是到了大王山新村后,不管是帮李壮种地,还是进入工坊、酒楼客栈、护卫队做事,他们的生活条件跟原来相比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基本上可以说都做到了衣食无忧。生活条件好了,不光新生儿成活率很高,就连人们的寿命也增加了不少。这些年总的来说,大王山新村光增加人口了,死亡人数寥寥无几。
还有一个,别的地方对于入赘还是很排斥的,但十里铺其他村子的年轻小伙子,这些年对于入赘到大王山新村、松林村、土山村当上门女婿都很愿意。因为一旦入赘进入这些村子,他们就相当于进入了李壮友堂商号。哪怕最不济,就在村里种田,不管是当佃户还是给李家当长工,只要不是自己懒惰,至少都能做到吃饱穿暖。就更不要说进入商号产业做事了。
这些年来,其他很多地方天灾不断、人祸不绝、鸦片横行,大多数普通民众可以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来形容。而十里铺可以说是在这乱世中最后一片人间净土。但在十里铺普通乡村民众心中,西边的大王山新村、松林村、土山村三个村子才是他们向往的理想生活之地。
大王山新村、松林村、土山村的村民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李壮友堂商号旗下的牛屎粑工坊、火边子肉干工坊、榨油坊、十里铺酱料工坊,包括青云客栈旗下酒楼客栈,护卫队,这些地方的员工能过过上富裕的生活,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李壮友堂商号旗下那几间工坊。甚至十里铺很多产业、很多人能够生活无忧,也是那几间工坊的功劳。
但是,现在竟然有人要谋夺这几间工坊。
李壮在接到朱小山、文师爷、李双姝的信后,认真看了关于新任江阳府防守营指挥使的情报,结合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关停十里铺的四间工坊。以前虽然已经名义上把这几间工坊归入到了香港青云公司,但明眼人知道那都是幌子。现在福昌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就要抢夺工坊了,不是说李壮不能硬气的直接对抗,但那样做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李壮不想工坊的工人和护卫队的兄弟们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当然,对于李壮来说,能够这样就关掉那几间工坊,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壮并不缺十里铺那几间工坊给他创造利润了。
做出关停十里铺那些工坊的决定对于李壮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但真正落实到实施还是有很多繁杂的工作要做的。对于李壮来说,十里铺几个工坊里面最有价值的其实就是那些各个工序的骨干技术工人。这些人李壮安排他们去香港,他们大部分都愿意,只有个别年纪大了,想趁着这次干脆就直接退休回家帮儿女带孙子辈,不想离开十里铺。
至于其他工人,李壮给了他们选择,如果他们去香港,除了薪水将会给他们提高,住房、子女就学、医疗都会给他们解决。如果他们不愿意离开十里铺,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大王山新村、松林村或者土山村给他们每个人分五亩地,第二个是直接给一笔钱。
而护卫队,李壮则是让他们保留五百人在十里铺,其中两百人负责大王山新村、松林村、土山村、护卫队营地、野湖,一百人负责十里铺李府及酒楼、客栈护卫,一百人继续做暗卫,一百人进入分县衙门的巡检、衙役、捕快队伍。其他人员也是和工坊工人一样,愿意去香港的去香港,愿意回村的回村,愿意自己干的自己干。
至于那几个工坊里面的设备,李壮让朱小山他们拆卸下来打包运到香港,正好使用新式设备后,青云公司那里面的厂房还可以安装几条生产线。新增加的生产线刚好可以接纳十里铺那边过来的工人。至于十里铺那些厂房就让他先这样空着吧,每年安排人做一两次维护就好了。
李壮还给十里铺分县黄县令、十里铺商会李管事以及王老板、大李老板、胡老板、颜老板、古老板、周老板、文师爷等人写了信,把自己关闭工坊的事情做了交代,也把福昌想要染指十里铺的事情给他们作了通报,希望大家做好防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家的,二妹她们还是不愿意搬到香港吗?”又是一个礼拜日,于青云和禄蒙灵带着孩子们到摩理臣山家里和老爷子、李壮团聚。于青云问李壮。
“是。不过我觉得二妹说得也有道理,那些人盯住的就是那些工坊,现在工坊不在了,或许我们家在十里铺的产业他们就没那么感兴趣了。不过毕竟我们在十里铺还有那么多地,那么多家产,她留在十里铺照看一下也好。”其实李壮没说李双姝一方面是要照顾方志远家里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她放不下十里铺学堂。因为那是内地为数不多女孩子可以正常上学的地方。
“那大王山新村、松林村、土山村今年春耕还是主要种植原来那些高粱、大豆、胡豆、水稻、酒谷吗?还有那些大牲口要不要处理一下?”
“今年春耕我看还是和往年一样,如果这边原料如果不够,到时就可以从十里铺那边运过来。至于大牲口,如果干不动活的朱小山已经安排送到这边来了,其他的就还是继续养着吧。这几年王大王二他们把几个养殖场搞得还不错,这边肉类原料不够,也可以从十里铺运一批过来补充。”
“那原来那批经销商拿货怎么办?还有昭通府、大糯苏寨分店送货怎么办?”禄蒙灵现在还是比较关注市场这块的。
“销售部已经通知那些商户以后每个月月底在重庆府朝天门码头、江阳府码头、资州码头、老井关码头提货。至于昭通府分店和大糯苏寨分店,每两个月送一次货到遵义府码头就可以了。”
“那这次到香港的工人多吗?现在宿舍够不够?”老爷子也难得的和他们讨论生意上的事情。
“这次总共有一千两百多工人会到香港。其他有近千人选择回大王山新村、松林村、土山村种田,还有六百多人想要自己出去做事,一百多人进入十里铺分县衙门。公司这边的宿舍差不多腾退了八百套宿舍,过来那些工人很多都是一家子,宿舍基本上够用。”于青云回答了老爷子的疑问。
“老爷子不用担心,等九龙城那边的街巷改造完,公司宿舍还会有更多家庭搬出去的,现在一家几口同时在公司上班的很多,这些人家一两年就能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李启东说我们的工人现在是建筑公司那些套房最大的客户群体。”李壮向老爷子补充道。
“是啊,李启东做得不错。你们在九龙城的工程做得很好,那些街巷修建得比维多利亚城这边都好多了。”老爷子今年春节去查理大街看了一趟新春灯会,对查理大街那边的街巷印象深刻。
老爷子本来是不愿意出去的,他就愿意待在摩理臣山家里,每天清理那些宝贝。李壮、于青云、禄蒙灵拿他都没办法,但李小灵、李云鹏他们还是能把老爷子哄出去的。在正月初,还没到灯会观灯高峰期的时候,五个小的把老爷子哄出去看了一次灯会。
十里铺今年的新春灯会给人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因为原来李壮友堂那几家工坊的关闭,连工人带家属好几千人撤出了十里铺镇城,十里铺的居民们一下子就感觉十里铺灯会没有前几年热闹了。这其实既是他们的错觉,也是真实情况。
说是错觉,是因为周边州县到十里铺观灯的人还是有那么多。十里铺灯会依然是那盏在这个苦难的时代抚慰人们心灵璀璨灯火。过去几年,人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地震、旱灾、水灾、瘟疫,普通民众依然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别以为没受灾的地方会好过,那些受灾地方的民众还有赈灾、减免税赋。而没有受灾的老百姓除去苛捐杂税,自己也剩不了什么。
人们感觉十里铺灯会没有前几年热闹其实也是真实情况。前几年,不少李壮友堂商号的经销商会在春节期间到十里铺采购,顺便看灯会。那些经销商总共超过五百家,每家连家眷带运输队伍过来,少说也有好几十人。几万人涌入十里铺镇城当然会让十里铺灯会更加人潮汹涌。但现在他们不需要再到十里铺进货了,很多人也就不会专门来看灯会了。
十里铺灯会今年还有不一样的就是小偷小摸多了,打架斗殴多了,交易争执多了。对于分县衙门巡逻的兵丁来说,这是多么熟悉的套路,但对于外地的游客来说,他们就感觉十里铺没有传说的安全了。尽管小偷被抓了,斗殴平息了,争执也解决了,但不管是黄县令还是李管事乃至十里铺那些商号东家都知道,十里铺的新一轮麻烦又开始了。以往有民团或者李壮友堂的护卫队可以对抗那些邪魔歪道,但现在李壮几乎已经完全撤离了,他的人马还会尽心竭力护卫十里铺吗?不少人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福昌在江阳府城的宅邸听到李壮友堂那几间工坊已经人去楼空,又听到派到十里铺去搅局的人被抓的抓,赶的赶,也是气的七窍生烟。这个十里铺怎么这么难搞?特别是李壮友堂撤离十里铺了,他现在就算违规动用大军进入十里铺又有什么作用呢?现在自己已经算是坐稳了江阳府防守营指挥使的位置,可是如果迟迟没有收益,庆郡王会让自己真的坐稳吗?毕竟当初可是和庆郡王谈好条件的。
福昌不知道,庆郡王现在也在发脾气。庆郡王发脾气一方面是真的生气,一方面还有点恐惧。
堂堂郡王府,居然被人潜入盗取了价值好几千两的银票、银元、铜元,钱对于庆郡王来说没什么,但这个脸可是丢大了。关键是,一个多月了,那些废物居然一点线索都没有。
这还不止,庆郡王秘密通过他人控制得好几家粮铺、药铺、布庄也被人盗窃了,上万石的东西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盗走的。关键是,这些案子也没有任何线索。庆郡王知道太后手里控制着一支内务府的力量,难道这是内务府那帮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干的?如果真是那帮人干的,难道是太后对自己工作不满,在借此警告自己?可是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完全直接把自己叫进宫里训一顿啊。还有太后如果对自己不满,为什么会在刚刚皇帝的大婚上赐自己宫内行走呢?这是一个褒奖啊?
喜欢繁华一梦四十年()繁华一梦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