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再难也得咬着牙上了!
不处理好灾民的问题,国朝在中原的统治基础就不牢靠,中原在十年乃至二十年内也未必能缓过劲来。
所以,大军开始修筑寨栅的同时,高诚连下了几道诏命。
邺城、南阳囤积的军粮,先挤出一部分来赈灾。
还要加大在荆州、扬州地区的买粮力度。
此外,还要和荆州的楚国君臣商议一番,看看能不能借水道。巴蜀的粮草走长江水道,远比走汉中近的多,省时省力。
至于需要掏多少的过路费都好商量!
相信那群荆北士族看到国朝秋风扫落叶般的击溃齐国,不会看不清局势。
大家拼死拼活的图个啥,不就是想要更多的政治利益以及钱帛嘛,只要不过份,大周都可以给!
可要是过份了,待日后大军杀至,那就是能不能保住家族的问题了。
其后,关于豫兖徐三州各地投降官吏的处理,以及对三州布政使的人选,都需要自己仔细斟酌。
大多数投降的官吏可以暂居原职,以待后视。
但似归顺的齐国高层人物赵俨、陈登等人就需要琢磨了。
赵俨是齐国外姓诸将中与于禁其名的人物,也是先前齐国在睢阳一带防线的总司令。但和于禁不同的是,他是颍川人,是自己人。于禁,可不是出身颍川、谯郡,属于外人。
赵俨的归顺,对于国朝安抚豫兖二州,有着定鼎之用。
当然,他也许是齐国颍川士族对国朝的尝试。
和亡国灭族相比,当然是灭族最严重啊。
国家没了就没了,我家可得保住。只要保住家族,凭借几代的传承,怎么着也能在大周混出名头。而且,大周的庙堂上也不是没咱颍川人。
所以,对赵俨的处理,其实就是给颍川士族一个表态。
而怎么给,给多大的态度,就需要细思了。
一州布政使肯定会让颍川士族满意,但赵俨在颍川士族中还不是领头羊的位置。
给了他这么高的位置,荀彧、陈群又怎么安置?
况且,以荀彧、陈群为的颍川士族在之前可是坚定的抵抗份子!
不像徐州士族那般在齐国庙堂没有话语权,国朝大势方显,以糜竺、曹豹为的当地大族就迫不及待的归顺了。也就陈登顽抗了许久,但相比起颍川士族先前的作态,也显得没那么突出了。
划成份很重要!
怎么把握这个度,也更重要。
颍川太守、上卿。
封侯不可能的,你一个抵抗分子,再大的脸也不可能。换荀彧、陈群来,自己可能还会给郭嘉、钟繇一个面子。
给你个颍川太守的实职,是做给荀彧、陈群看的。
关于徐州的陈登,高诚打算问一下糜竺的意思。
糜竺归降后,做的可是非常够意思。不仅带头为韩武、张辽所部提供军粮,还尽力安抚徐州北部的流民。给徐州士族起了个好榜样的同时,也让高诚对糜竺更加高看一眼。
后面若是糜竺能够做的更好一点,高诚不介意让这位徐州富成为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或者说,现在就可以给个暂代的名头,给点鼓励!
倒是兖州,高诚现在不知道该让谁来承担这项重责。
兖州是齐国的基本盘,也是齐国经营时日最久的地盘。虽然兖州地区的士族对曹老板一直很不满意,但这就不代表他们对大周就会满意。
还是得找个跟兖州有关系的人物,来安抚这片地区。
蔡邕倒是兖州陈留人,但年纪毕竟大了,来回奔波累坏了咋办。
他俩女婿,周瑜是军方重要人物,不合适。杨修,同样不妥!
再想想其他人,算了!
还是跟蔡老头子去封信,问问他有啥人选推荐吧!
好歹也是当世大儒,总归有几个亲近的学生吧。。。。。
——————————
临近岁旦。
昌邑城外的寨栅工程已经完成。
城内的齐军在周军构筑寨栅的时候,还有出城作战破坏的勇气。而现在,已经失去了出城作战的能力。
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寨栅工程的完成,这道寨栅更多的是军事上的作用。
而城内的齐军现在面临的是人心方面的难题。
自上而下的人心动荡!
汝颖士族集团很显然对赵俨的安排很满意,他们也明白自身的处境,现在大周上下留足了面子,不能再犟了。
曹操面对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办法,荀彧已经帮不上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