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这种事又不是没有过,最典型的就是淝水之战了。
原本只不过是前军一部先锋与晋军交战不利,前军暂退。
结果撤退途中,遭受到了来自于以前晋朝降将的背刺。
一群人在阵中大呼秦军败了,不明所以的秦军士卒恐慌不已,纷纷溃逃。
连带着后续正在进的各路大军,相继自溃。
让秦军达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延绵数百里的大军,全成了溃军。
这种状况,只要稍微冷静下来,是个人都能明白晋军不可能短短时间内,就追杀了几百里啊。
然而,恐慌作用下,士卒都只剩下从众思维。
上至皇帝、三军大将,下至校尉、司马,都无法做到收拢溃卒,兵败如山倒。
也就铸成了流传青史的淝水之战。
前后之鉴,所以还得稳住别浪。
……
行在大帐内,一上午的时间都在商讨这三件事情。
攻略平原没有多做讨论,毕竟那里只有夏侯渊两万多兵力,可以完全交由姜叙自己决定。同样,这支进攻平原的部队,在拿下平原后,也将作为国朝自冀州向齐国青州地区进攻的主力。
高诚想了想就决定了,放权是必然的事。
在军区改制完成的同时,下放军权已是板上钉钉。
自己毕竟精力有限,且随着国朝军队越来越多,做不到控制所有军将这一步。
而军区改制,自己只需要注意军区节帅即可,能减少非常多的压力。
同时,随着国朝版图的扩大,也必须给予地方主帅自主权。否则,等中央知道消息,指不定成什么样子了。
平州地区的定位,严颜和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任由公孙家族的势力在东北亚地区无限扩张,养虎为患。
但贾诩有了更好的建议,驱虎吞狼。
由公孙家掌控的军队,作为日后收复汉四郡的主力,而北幕军区则可充为其后援。
想法非常好。
虽然收复汉四郡要放到平定中原乃至天下之后,但并不妨碍未雨绸缪。
至于对齐国的进攻,各有各的看法。
在稳的基础上,大家都提了很多的意见,并因此争吵不休。
……
一连三日,洛阳行在,啥事没有。
但到了正月初四,一连两件噩耗。
先是,辽王公孙度于初一夜间,突脑疾,不治身亡。
辽王公孙度活不了多久,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
辽王生于131年,至今已经77岁高龄了。
原本大家还以为此次征讨刘备,公孙度会让公孙恭领兵,谁知他是亲自统军。
而后,又一路不辞辛苦来到蓟县。
刚到蓟县的时候,姜叙还派人汇报公孙度的身体不错,自个还能骑马张弓。结果这才不到半个月,就没了。
没办法,高诚只能匆忙下诏,对公孙度进行追谥,同时诏以其长子公孙恭为辽王,其次子公孙康为南新县公,以安平州民心。
毕竟,这边公孙度刚到蓟县,不到半个月就病死了,万一有人搁平州散播谣言,那就麻烦了。
公孙恭现在不敢当着国朝的兵威造反,但难保这不会成为其日后抵制国朝,甚至起兵造反的理由啊。
要知道公孙度在辽东数十年,治理辽东的时间比自己治理关中的时间还要久,于平州威望盛着。
其次就是寿春遭到齐军主力进攻,战局不利。
等诏书制完,行在大帐内,一应参佐已经根据信报,在沙盘上摆好了寿春如今的局势。
其中,吴第三军孙辅所部与第十四军张辽所部的位置在淮河南当涂县一带。而吴第五军周宾所部在淮河北义成县,第十一军韩武所部在钟离一带。
兵力部署没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