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诚认同的点了下头,的确,天一冷,人的惰性就会增长。
毕竟,大冷天,谁愿意在外面跑,帐里不暖和吗?
守卫、哨兵、斥候,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骄纵之心,也有贪惰之情。
至于说相信士兵的自我责任心,别闹!
搁这年头,跟一个字不识的大头兵谈责任心?
自己宁愿去相信士兵对自己这个皇帝忠心耿耿,也不会去相信士兵的责任心。
忠心跟责任心,是两码事。
“唉~奉孝认为,曹操会选择哪个方面起进攻?”
“还能有哪,当然是寿春方面。”
郭嘉立即回道,充满了信心。
高诚嘴角一抽,问道:“是不是调查司现了什么端倪?”
“这个真没有,是臣的猜测。先,寿春一带,只有韩武的十一军和张辽的十四军,其余的则是吴国的第三军和第六军,拢共也就七万人不到,兵力比起汝颖防线、河洛防线少了许多。”
“其次,寿春防线各军将校多名不出众。韩副帅还行,好歹是依靠战功一步步走过来的,曹操应有过研究。主帅孙权,年轻人一个。其余的如张辽、孙辅等,都没什么赫赫战功,比起汝颖、河洛两地名将云集,寿春防线是最好打的了。”
“最后,寿春一带威胁着沛国,对这一带的地形,曹操非常熟悉。虽有淮河之险,但这一带距离齐国腹地、徐州都非常近,齐军可以轻易获得补给。而吾军,只能倚靠江东。”
郭嘉说完,高诚也没啥脾气,说的都很对。
对于寿春防线,自己一直抱于厚望,因为它就顶在齐国的腰眼上。大战一起,寿春一带的兵马,便能进攻徐州及豫州腹心,让齐军尾难顾。
对于主帅的安排,自己其实很不乐意让孙权顶上去。
孙十万的名头,记忆犹新啊。
自己最中意的孙贲如今已经是吴国军事、政治集一身的权臣,需要坐镇后方,稳定江东。而其余江东诸将,根本不足堪用。
也就孙贲,有不少战绩,又有配合高龑夺取江东的功绩。
不然,孙贲恐怕也指挥不动韩武、张辽。
所以,挑了一圈,最后现还就孙权就适合了。
一来,在出身不好的韩武、张辽眼中,孙权跟太子是好友,又深得自己看重,属于宜交好不宜得罪的人。二来,孙权是吴王叔父,跟孙贲、孙辅又是堂兄弟,吴国诸将校也都会支持。
只希望,这回仲谋不要胡闹。
“稍后朕遣使告知孙权,让他小心戒备。只要坚守防线,想来曹操也无法改变战局。”
“那是自然,曹操也不敢在淮河以南久驻,否则汝颖、河洛一带旦有所失,他可能只有退回徐州了。”
“于禁那边到底什么情况,公瑾联系他的次数也不少了,还是没有归顺的心思吗?”
高诚又问道周瑜与于禁一事。
“现在应该不会,于禁现今可是曹操倚重的大将,虎牢关以东,直至白马渡口,数百里防线,近五万大军,可都归他一人指挥呢。地位上,与驻扎陈留的曹仁、睢阳的赵俨等同。”
“罢了,近日徐大帅那边,可有讯息。”
“倒是有件事,徐大帅最近与一孀妇有不少交集。”
“噢?”
高诚神色一怔,有些不敢相信,急忙问道:“详细说说。”
“此妇嘉调查了一番,原来是陈国相骆俊之妻,骆俊当初为袁术所害后,中原又生战乱,此妇便携子避祸于南阳。前些日子,徐大帅于南阳时,遇其子骆统,颇为喜欢,辟为掾吏。再之后,就是这般了!”
“嚯!徐大帅是开窍了?”
高诚不禁开了句玩笑话,说来也是,作为国朝重臣,军中第二号大将。自己也没少照顾,往徐府以诏赏的名头赐了不少女子,结果徐大帅碰都不碰。
搞嘛!
功勋重臣没有子嗣,让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很难办啊!
“陛下不若过些时日,降份诏撮合两人?”
“不妥,降诏有些强迫之意。奉孝不如多走两趟,给徐大帅撮合撮合。”
“咦,太冷了,不去!”
“嗯?奉孝说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