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的情况,刘备心里清楚的很,那里原本就是刘和经营良久的地盘,不战而降很正常。
可上谷的情况就不妙了,下落、涿鹿不战而降,周军直抵沮阳城下。
两百余里,周军不过四日功夫便杀到了。
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周军除了行军还是在行军,且日行不下五十里。如此状况下,周军必然兵马疲倦,结果两县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虽说下落、涿鹿本就是了望塔的角色,没指望他们干啥大事,但多少做个样子吧,好歹抵抗一下,让周军看看燕地男儿的血气啊!
如果代郡和上谷的战报,让刘备有些吃惊,那么涿郡渺无音训,就让人心里不由一颤。
周军在上谷和代郡出兵,那么肯定会在中山国及河间一带起进攻。
从头到尾,周朝的要目标就是自己,被骗了。
刘备恍然大悟。
涿郡渺无音训,必然是被周军骑兵切断了信使。至于涿郡不战而降,是不可能的!
三弟是忠心耿耿的人。
两万精兵屯驻易县、易京,互为犄角,周军休想要在几天之内拿下。
但不救不行,两万兵马虽然不少,可涿县并无太多守军。周军有兵力优势,一旦拿下涿县,三弟所部可就成了孤军了。
此外,不救兵的话,对于军心士气的打击也很大。
可怎么救?
二弟远在临渝,还要防范公孙度,顶多也就能抽出两万兵力。
蓟县及沮阳、居庸关及军都诸塞,全部加在一起也就三万人而已。居庸关的兵马不能动,军都诸塞的五千兵马倒是可以抽出,再从蓟县抽出一万人。
可这也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啊。
刘备及其幕僚思量良久,还是决定出兵救援涿县。
可信使刚出不到一日功夫,广阳便传来军情,数万周军骑兵已越过广阳,向北直趋蓟县。
这回,刘备是真的受惊了!
周军来的怎么会这么快?
次日,也就是十月二十四日。
这天一大早就飘了雪,公孙续驻马于坡,眺望着数百步外朦胧的蓟县县城。
身旁的诸部将校,也都在冲着蓟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骁骑校尉李深,年纪不大,锐气倒是不弱,言语间无不表达着对幽州军的蔑视。就连蓟县这座耸立了数百年之久的古城,也敢扬言顷刻可破。
听着诸将的议论,公孙续也在踌躇,心里琢磨着如何打好这一仗。
按照总参府的战略部署,自己所率的精骑任务并不重,就是快穿过涿郡,截断蓟县与易县的联络,包括其援军,为大军主力围攻易县打掩护。
至于后面,就自由挥,无论是截击幽州军援军,还是在蓟县一带搞破坏都可以,但务必不能出现过大伤亡,影响各部精骑的战斗力。
任务很简单。
但这个简单是用近万匹战马的损失换来的,好在都是服役时间较长的战马。
毕竟,六日时间,长途奔袭三百余里,天寒地冻之下,一人只配双马的周军骑兵,怎么可能会没有损失。
骑兵第三军的组建,以及羽林骑的扩编,再加上各军的调整,新编军的配给,国朝战马的补充有些跟不上了。
若不是先前出兵鲜卑取得大胜,缴获大量战马,国朝未必就会做出如此的战略安排。
所以,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行动。
眼前,可就是蓟县啊!
打不打?
说心里话,公孙续很想打!
骑兵是可以下马步战的,战斗力不比国朝精锐步军弱。而且,骁骑校两千余人,皆是具装甲骑,下马那就是重步兵,有攻破蓟县的可能性。
此外,公孙续也相信,帐下诸多将校,大多数也想取破蓟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