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李成栋再次率军前来征剿,李成栋以夜袭之策,突入城内,斩杀朱瑛,导致城内民军指挥失灵,继而内外夹击,民军大败,嘉定再次陷落,和上次一样,李成栋在城内实施残酷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万余人,是为二屠嘉定。
之后,因为各地民变四起,李成栋奉令率所部主力到他处弹压,导致嘉定城内的清军兵力空虚。原南明将领吴之番趁机攻打嘉定,城内幸存的百姓纷纷响应,守城清军四散溃逃,嘉定城再次光复。
多铎闻讯后,只得再次派遣李成栋前去征剿。嘉定军民顽强抵抗,李成栋直接调来红衣大炮对着城墙一顿猛轰,最终嘉定城还是毫无悬念的陷落了,李成栋入城后对城内所有的人进行无差别屠杀,一时间2万多颗人头落地,是为三屠嘉定。
吏部还在找李成栋的履历,对于本职工作做成这样,崇祯已经无语了。
他听着天幕的描述,仿佛在眼前有了画面一般。
最后轻叹道:“嘉定百姓,好样的。”
嘉定县,就是现在我们上海的嘉定区。
李成栋以嘉定人民的鲜血,博取了异族主子的器重和赞赏。
在那个烽火连天戈矛并举的岁月,为了保住汉家衣冠,为了不被禽兽统治,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死,多少热血青年携笔从戎。到处是不屈的百姓,到处是留发不留头的勇士!
但总有不配当人的奸佞,总有甘愿跪着的奴才,总有危急关头还在想着争权夺利的戚戚小人。
所以,这些斗争最后都失败了。
中华士庶再见天日!
崇祯终究是忍不住,盯着殿中的问:“诸位,现在还觉得,换了一朝天子,你们还能继续轻松当老爷么?!”
大臣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建奴暴虐成性,李自成那边更是四处烤饷,都还不如大明这座破庙呢。
可皇帝把话说的这么赤果果,让他们怎么回答?
陛下,还是年轻。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具体的剃发易服。
我们都知道,带清初期的头发并不是影视剧里那种大粗辫子的阴阳头,那是晚清才形成的。清初满洲的辫子非常非常细,只有脑壳顶上一小撮。编成的辫子像老鼠尾巴一样能穿过铜钱中间的圆孔,所以叫“金钱鼠尾”。
但是,入关后带清颁布的剃发令并不要求一定留辫,保留的发量跟政策执行强度也无关联。
这是因为剃发重点是破坏汉人对孝悌礼制的坚持,就像破窗效应,没有
剃多剃少,只有剃和不剃之分,汉人但凡剃了头发就等于放弃儒学中华夷之辨的认识。
这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所以带清虽然认为剃发才是大清顺民,不过除前额鬓角外头发剃掉多少,没剃的头发是否要结辫,剃掉头发的地方是否要时常剃保持光秃,带清其实是不怎么管的,所以带清前期经常出现剃掉额发鬓角,脑后头发照旧挽髻的情况,颇类似明朝时一些因为脱发而发际线后移的男子形象。
比如这副康熙年间的画家,禹之鼎画的《王原祁艺菊图》,里面的主角王原祁和旁边的两个小童,虽然剃发痕迹明显,但却是在脑后挽发髻的。
天幕上出现了这副《王原祁艺菊图》。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真丑。”
跟蒙古人的头发一样丑,脑门一片青秃秃的,后面是挽发髻还是编辫子又有什么大区别?
清初汉人剃发后的效果,大体来说是让百姓变成了保留一撮头发结成发髻,同时周围不需非常勤快的剃光,而是长成毛寸也无妨的样式,因此在观感上,反而比清晚期剃成界限分明的“阴阳头”要好得多,更类似于近现代汉人的发式。
再说了,想要保持光头那得两三天就拿刀刮一刮才行,普通百姓饭都吃不起了,哪儿还有这闲心思关心头发多长了?!
《侯岐曾日记》记载:“清发五等定罪: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又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
当然啦,带清也不是那么好心的,有很多地方就是严格执行剃发留辫子这个标准。《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了一位江南投诚总兵官高进忠被处死,其中一个罪名就是“潜带假辫”。
再比如《思文大纪》载福建的情况是:“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文华殿的大臣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们大多是文臣,并没有真的见过建奴真人,偶尔有万历年间的老臣见过朝贡者,也是带着帽子,没露出秃瓢来。
现在想想,自己也要把头发剃成这样,真的是太可怕了!
剃发易服这事儿一直折腾到顺治末年,全国基本被迫完成了剃发,但易服却不怎么成功。
百姓依然在穿汉装,且用巾帽遮住提过的头发后,外表看起来与明朝时别无二致,冠服不如制的问题,终顺治一朝都未能解决。
而随着康熙朝与南明的战争走向结束,为了避免再生事端的清朝,也开始用“怀柔”政策,在完成剃发的基础上,开始跟汉人打易服的持久战。
具体来说就是对代表官方的官服、吉服、戎服等制服严格规定,对体制内的官吏将兵首先执行易服,对百姓日常所穿着的便服则略为宽松那么一点点。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日久,百姓逐渐遗忘明朝故事,为了方便省事,也对效仿统治阶级的旗人少了芥蒂,就不再维持发髻服饰的旧制,而与旗人官绅趋同。从而实现了清朝的根本目的——消除汉人身为中华的
自尊和对满洲“夷虏”的排斥,实现社会意识上的满洲为主汉为臣。
不得不说,挺成功的。
因为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许多人非说辫子是老祖宗留下的,死活不肯剪。
啧,也不知道是哪个老祖宗。
挺悲哀的。
好了,姐妹们,更离谱的事情来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据他的感觉,一般说到姐妹们,那天幕就不会说什么好话,多半是骂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