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陕西大旱,而且是千里赤地极为严重的那种。朝廷本来就在到处打仗,年年亏空,哪里有钱去救助灾民,开仓放粮呢?于是整个陕西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了。
原本只是星星点点的流民起义,一下子变成了燎原大火,烧的西北地区更加动荡。
这时候,关外的建奴也瞅准时机,绕过山海关,从察哈尔蒙古寇边,肆虐蓟州地区,夺了永平四城,就在京畿的眼皮子底下晃悠。
一般来说,如果是三方实力周旋的时候,都是拉拢弱的一边,对付强的一方。三国演义里,也是孙刘联盟,对付曹魏这个庞然大物嘛。
对大明来说,辽东的建奴是当仁不让的强敌,需要全部精力去对付的那种。为此,我觉得可以拉拢流民起义军或者蒙古,至少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尤其蒙古和建奴是世仇,大明和蒙古打生打死二百多年了,但当建奴崛起的时候,林丹汗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大明这边。
可明廷上下那种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放不下包袱,拉不下面子,完全拒绝了蒙古的联盟请求,闹了好大的不愉快。
最后林丹汗打不过建奴,一路西逃,最终死在了青海,而建奴则是完全接受了东蒙古的势力范围,时刻威胁着燕云一带和辽西走廊。
对于流民起义军也是这样。
崇祯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关键是大明现在有安内的土壤么?
没有,到处都是流民,只要给口吃的,立马就能拉起上万人的队伍。而且剿灭流民军刚刚有点成效,建奴必定找准时机来寇边劫掠,逼得大军回撤,让流民军能喘口气,接着发育。
就这样不停地两线作战,好好的人也要流血流干净了,何况大明。]
这……崇祯
()想起来当初蒙古来请求联盟的事情,朝臣言辞义正的表示应该拒绝,只接受朝贡,绝不能接受平等位置的结盟。()
他也觉得,不应该失去了大明的气度,毕竟他祖宗就是靠驱逐鞑虏才君临天下的,现在他要是和蒙古媾和,岂不是要让天下非议?
?想看八扇屏风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吗?请记住[]的域名[(()
所以他从善如流的拒绝了。
谁知道又被批评了!
唉,做皇帝好难。
[其实,崇祯也是想过要结束两面、甚至三面作战这个状况的。只不过是在他被数次寇边,君王威仪荡然无存之后,他才发现:打不过,建奴真的打不过。
于是他悄悄派了陈新甲去跟已经改国号为“后金“的建奴议和。结果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顿时群情激奋。
老百姓被建奴劫掠,受了许多苦,不愿意议和可以理解。但是那些朝廷官员、那些整天议论朝政的生员举子也跟着义愤填膺。
他们这些清流反对加税、反对议和。你要是问他们不加税没有钱打仗怎么办?不暂时议和打不过怎么办?
他们会引经据典一大堆,就是不正面回答问题。反正你朝廷没钱没兵打不过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就是反对。]
听天幕调侃那些清流文官和一些不知所谓的生员,崇祯的心里竟然觉得一阵爽快,好似在这大太阳底下刚吃了两块冰一般。
真想去看看那些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国子监那些生员的脸色。
都察院的部院里,大家也在观看天幕。因为天上的仙子评论了不少当今圣上胡乱搞出的那些事,他们还觉得这天幕是青天大老爷。
以往不知道要他们废多少口舌。
结果没想到自己这些人既然也会接二连三的被点名批评。
“这……这天幕的意思,岂不是说我等空谈误国?”右佥都御史颤颤巍巍。
“总宪大人,这可如何是好?”
“哼,老夫已经决意辞官了,这大明的官,不做也罢!”
就在众人的目瞪口呆中,这位被尊称为“总宪”的左都御史摘掉头上的官帽,非常潇洒的挂冠而去。
右佥都御史抖得更厉害了:“咱们……”
有些话他不能说出口,但众人也明白,大明都要亡了,他们还要做官么?
[这时候,就能看出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个人的一大毛病了,而且这个毛病对于上位者来说,是致命的。
那就是,怕担责任,怕身后名受影响。
物议汹汹之下,崇祯竟然不敢站出来说一句:朕决定先和东虏和谈,专心剿灭,休养生息,修于内政。
而是让陈新甲给他背锅,然后把人给杀了。]
朱棣叹了一口气:“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太怯懦了。”
虽然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但崇祯简单思考了一下,发现自己可能真的会那么做。
竟然不对么?
[崇祯这么搞,谁还敢给他卖命?荣华富贵不说,随时随地命就没了。何况陈新
()甲又不是宦官家奴,他是实打实的进士出身,文官集团的一员。
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来崇祯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