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墨和张文宪坐下,等着郑直的下文。对方却拿出烟袋,从里边抽出一支又长又粗的烟,然后将其余的扔在桌上“自个拿。”
郑墨应了一声,赶紧拿出火镰为郑直点上,这才伸手从桌上的烟袋里拿出同样的两根烟,递给张文宪一根,点上。
“二位都是国朝年轻俊彦,对本朝国史可有研究?”郑直却并没有讲道报斋,而是闲聊一般,问起了旁的。
虽国初文化言论管制非常严格,但最近十几年,文学管制放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只要你的书没有抹黑皇家,表对朝廷的恶意言论,这时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找到私营书坊,甚至官营书坊进行刻书。
不管你是三教九流,各种冷门新奇,都可以出书分享个人的见解。也因此才会有司礼监官营书局为白莲教刊印经书的千古奇闻。
如此,也就带动了民间私修史书的风潮。历朝历代官修国史都是秘而不宣,本朝也不例外。可不同于前代,民间私着本朝史书种类繁多,本朝私人修史之多,冠绝历代。大明是以成例治国,因此但凡是个读书人,都会有一堆各类的本朝史书,方便读者以史为鉴。
郑墨并没有再抢,而是礼貌的看向对面的张文宪。
“略有涉猎。”张文宪和郑直相识几个月,就算不晓得对方要做啥,还是本能的提防起来。
“侄儿看的高皇帝一朝的书比较多。”郑墨恭敬的回答。
“前朝的呢?”郑直点点头。
“俺看《史记》和《唐书》比较多。”张文宪这次回答的比较干脆,毕竟他为了帮郑直写这篇论,真的翻看了二十三史几遍。精读是不可能的,走马观花都是夸张,毕竟他是有目的的在史书里寻找论据。
“侄儿看《汉书》,《后汉书》多一些。”郑墨也没有隐瞒。
“那你们瞅着,文人带兵真的比武臣带兵强吗?”郑直随口一问。
张文宪苦笑,郑墨想了想“若是如此,那要武臣做啥?”
郑直突然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房门被推开,边璋,程敬,严嵩,谢国表走了进来。
张文宪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赶忙起身行礼。郑墨同样不敢怠慢,也一同行礼。
郑直起身为众人介绍后,请大伙落座。其实这里,只有郑墨不认识严嵩和谢国表。
“今个儿邀请诸位来,一是感谢诸位这一阵相助。”郑直待边璋等人点上雪茄后,起身,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郑墨赶忙起身,端起酒壶为郑直斟满酒。
“第二,介绍大伙互相认识。”郑直讲的理由很随意,瞅着就是拼凑的。可是郑直不在乎,端起酒杯再次一饮而尽。
众人谁都没有吭声,等待着郑直讲出真实目的。
“第三,就是请大伙帮个忙。”郑直直接道“主上命翰林院试论,文臣统兵优劣。俺要证明,文臣统兵,啥也不是。”
张文宪手一抖,他该想到,他应该想到,他早就应该想到。
严嵩瞅了眼程敬,中午这厮拿着一篇文章给他看,讲是郑直写的《论文臣统兵优劣论》。他见文章四平八稳,本来以为已经风平浪静,这才应邀而来。如今才晓得,对方这是请君入瓮。
这不给好处,先冒风险,不划算啊。可与郑直的目光一对,严嵩心头一紧,罢了,罢了先冒险,再拿好处也可以的。
按理讲,要完成一篇实务文章,长则一年半载,短则一个月都不一定。毕竟这种文章不同于殿试的策论,只需空谈就好,而是要言之有物。也因此弘治帝虽然命题,却也给了一个月的工夫。可显然郑直没打算放众人回去的意思,直接让朱千户带着人扛进来一整套的二十三史。
意思很明确,今日事今日了,于是边璋等人苦笑着开始了构思文章。郑墨和张文宪在边璋等人面前自然没有开口的份,郑直也没准备让他们参与。而是要他们负责为边璋等四人,从二十三史浩如烟海般的史料里寻找合适的例证。
原本郑直以为这么多人,又是寻找武臣带兵优于文臣的例证,不讲手拿把掐,也该得心应手。一更攒文章,二更校验,三更誊录,四更收工才对。不曾想,直到外边传来晨钟之音,这篇集五位进士一夜之功的文章才堪堪完成。没法子,宋代以前,文武之间的区别真的不算太大。武将转做仆射,太守带兵打仗也是常有的事,毕竟御射也是六艺之一。
不过好在完成了。
“多谢诸位,俺去上早课。”郑直拱拱手“诸位不妨去后院歇歇。今日俺给你们请假。”
“不用。”边璋一脸憔悴,赶紧道“课程耽误不得。”
“俺也是。”程敬打了个哈欠。
严嵩拱拱手,显然同样如此。郑直还算讲究,并没有逼着他们署名,而是以他本人的名义交稿。这让胡思乱想一整夜的严嵩安了心,郑行俭人光棍,但是言出必行。
谢国表拱拱手“俺确实需要躺会。”
“小的不累。”张文宪本能的想赶紧离开这里,免得再被郑直坑。
郑墨瞅瞅众人“俺也睡会。”
众人哄笑,算是化解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