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洗脸、穿衣服、做饭之类的,这些是“生活技能”,是每个孩子必学的。
慈幼局不是家里,是一所“寄宿学校”,它不仅要教会孩子以后走入社会以后,如何生存;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独立生活。
没有什么洗衣做饭是女孩子做的,男人不能进厨房,在这里,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你是因为年龄,或者身体不便等情况,可以放宽政策,但是若你想“偷懒”,或者有性别歧视。
那不好意思,不干活就没有饭吃,就这么简单。
“不要跟我讲那些大道理,没用。”
“要是大道理有用,你们也不会在这里。”
叶瑜然望着食堂里坐好的孩子们,一脸严肃地说道,“你们在这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们是没有父母的孩子,你们从一出生开始,就没有任何人保护你们。”
“当没有任何人保护你们的时候,你们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所以任何能够让你活下来,能够让你生活得更好的本领,你们都要学,包括洗衣、做饭、整理床铺。”
“身体上的残疾,并不代表心理上的残疾。一肢手断了,你还有另一肢手;两只手都没有,你还有一双手。”
“不要告诉我你不行,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不行?”
“在这里,我给你们活下去的机会,但能不能抓住,就要看你们自己了。要是你们不愿意抓住,那么以后你们就只能回到以前的多生活,甚至是到街上去做乞丐。”
“如果不想,那么请你们从今天开始努力。”
……
除了三岁以下,什么也不懂的小朋友,叶瑜然没有将他们任何人当成“小孩子”。
能够进慈幼局的小孩子,是没资格做小孩子的。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就算叶瑜然想让他们当小孩子,社会的“残酷”性也早就教会了他们——不想饱一顿,饿一顿,就得好好听大人的话,看大人的脸色。
所以,叶瑜然想象中的,有哪个孩子跳出来不听话什么的,根本就没有生。
小一点的,是不懂。
而大一点的,则是早早地经历过了社会的黑暗一面,好不容易见到了阳光,只有“珍惜”。
叶瑜然不会给他们上具体的课程,但是她会每隔一段时间和这里的孩子们谈心,和这里的工作人员聊聊天,看看慈幼局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没有什么事情一开始就能“十全十美”,通常都是靠一点一点的摸索,才会摸索出一条最好的道路。
在青远县越来越好的时候,叶瑜然接到了朱家村四儿媳妇李氏的来信,李氏催促她回去,因为林三妹、林四妹的婚事真的没办法再拖延了。
【娘,真的不能再拖了,你看看三妹、四妹,她俩都快十八了。】
【我们能等,人家也不能等啊。】
【还有啊,娘,你不在的这几年,大嫂、二嫂、我,还有五弟妹都怀上了,你总得回来看看你的孙子吧?我还给你生了一个可爱的孙女呢,你不想抱抱吗?】
……
叶瑜然有些无奈,她也不知道她来了青远县以后,一呆在这里就不想走了。
她觉得,她在这里有很多能做的事情,还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