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就是单层的碳原子,所以是一种二维晶体。也是因为这种结构,在拉曼光谱当中,石墨烯的G峰表现出尖锐的对称形状,呈现出完美的单洛伦兹峰型。
如果不是单层结构,波形结构就会受到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起伏状态,也不会出现完美的单洛伦兹峰型。
可以说单洛伦兹峰型的光谱,就是证明这是单层石墨烯的重要证据。
如今这片样品的光谱图中,出现了完美的单洛伦兹峰型,也就意味着,样品里的石墨,有一部分是单层石墨烯。
那对于实验而言,哪怕只有一丁点的石墨烯,也足够了。这足以证明石墨烯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单独存在了,同时也证明了,石墨烯是可以提取到的!
张伟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碰可乐,狠狠的灌了一大口,可乐中的二氧化碳直冲鼻腔,那是苦尽甘来的味道。
此时此刻,张伟只觉得自己肩膀上的压力,徒然的减少了一大半!
倾家荡产搞科研,对于张伟而言,还是压力山大的!
三份奖学金,再加上股市赚的那二十万,可是足足有九十万,以当时的房价,可以在京城三环内买一套不错的三居室了。
这么多钱砸出去,若是科研失败了,张伟可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到时候张伟就真的需要考虑,要不要动用一下转专业的名额,去学个计算机,日后靠着清大的文凭,去互联网大厂混个程序员。
好在,两个月手撕胶带的辛苦没有白费,张伟还是成功的提取到了石墨烯。
这可是百分百必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就这一项成果,这辈子算是稳当了,就算是以后评不上个院士,也是名利双收,还是嗝屁后依旧能被挂在学校墙上的那种。
一罐可乐全都灌进了肚子里,张伟又拿起那一篇《原子级薄碳膜的电场效应》的论文,重新逐字逐句的阅读起来。
这篇论文的内容,张伟并不打算做太大的改动,只是打算将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换成自己的。
论文里使用了“原子级薄碳膜”这个词,而不是石墨烯,是因为在西方科学应用中,“石墨烯”这个词并不单指单层的石墨结构。
();() “石墨烯”这个词语,是法国科学家最先提出来的,在此之前都是用“单层石墨”来称呼石墨烯。
但是在应用科学领域,那种十几层的石墨结构,也可以使用“石墨烯”这个单词来描述。具体要根据语境和内容进行分析。
科学是严谨的,所以体现在论文里,就不能笼统的称之为“石墨烯”,而是要用“原子级薄碳膜”来描述。
《原子级薄碳膜的电场效应》的核心卖点,当然是成功提取了石墨烯,除此之外还有比较无关紧要的一点,那就是石墨烯的电场效应。
跟提取石墨烯这种世纪级伟大发现相比,电场效应的确是很难吸引到多少关注,但如果要在《Nature》、《Science》、《Cell》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必须得有这一部分。
人家是顶级学术期刊,不是中学实验课,你只发个手撕胶带,能叫科学研究么?配得起顶尖学术期刊的逼格么?
怎么也要向世界展现一下,我是在做科学研究,而不是单纯的只为了获得这种新材料。我做这一切,是为了人类科学的发展进步,而不是为了扬名立万!
这就像是两桶油员工跑去勘探新油井,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条件是艰苦点,可奖金给的多啊!挣钱嘛,不寒碜。
但对外你说是冲着钱去的,这思想觉悟就低了,格局就没了。
你要说,我为祖国献石油!
所以这篇成功提取石墨烯的论文,要搭上一部分电场效应的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当婊子立牌坊的效果。
一看《原子级薄碳膜的电场效应》这个题目,不懂的人以为这是一篇研究物质电场效应的普通论文。
而懂的人瞬间就能明白,有个牛人成功的制成了石墨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突破诞生了!
科学家装逼,都是很含蓄的,像那种一开始就牛气哄哄,老子宇宙第一的,大概率是成不了大气候,甚至有很多是学术造假。
就比如宇宙第一大国搞的那个常温超导,论文标题直接叫《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第一个。
结果这篇论文,最终却只发布在arXiv网站上,这是个论文预印本网站,上面的内容也都是未经正式评审和编辑加工的。
();() 所谓未经正式评审和编辑加工,就意味着可以是错误的,可以是虚假的,也可以是吹牛的!
换个角度讲,真要是做出了常温超导,《自然》、《科学》还不随便发,何必去一个预印本网站上嘚瑟?
在高端的科学界,你不敢含蓄的装逼,大概率是在心虚!
……
接下来,张伟要做的,就是完成石墨烯电场效应的实验,补全论文上含蓄装逼的这一块拼图。
物质的电场效应实验,做起来很简单,找个电容器,借上电压表,连上电源,齐活!
但张伟要做的是石墨烯的电场效应实验,那么观察实验结果和记录实验数据,就成了最大难点。
石墨烯是一层原子,也就意味着做这个实验,需要能够观察到原子的设备。
想到这里,张伟不由得看了看自己的那台电子显微镜。
这是最基础款,也是最便宜的一款。能看到石墨烯呈现淡棕色,也就不错了,更复杂一点的实验,想都别想!
“还是得用高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这东西,清大的电子工程系应该就有吧!毕竟是要研究微电子的,少不了做纳米级的实验,应该能用到可以观察纳米级透射电子显微镜。”
实际上,张伟心中并不自信,甚至有些心虚。如果是在十几年后,清大肯定有那种高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但现在还真不一定!
2003年,ASML也才刚刚研制出浸润式光刻机,帮助台积电将工艺提升到了130纳米,这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了。
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当时还停留在微米级别,即便是清大,跟世界最先进相比,肯定是有巨大差距的。
“得找个熟悉的人打听打听。”张伟脑海中浮现出了人类高质量男性的身影。
“叶浩天这家伙是个社牛,认识不少做科研的师兄,找他的话肯定能打听到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