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不容小觑,杨县令第二日就安排好了肃宁的公务,收拾了包袱,带人赶去了兴元府。
当然,也不忘写了封书信,让杨大送去罗家给罗安,交代自己的行踪。
五月城外的农田一片绿油油的喜人,百姓也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
肃宁城南城门,一个车队车辚马萧,前后还有兵士押送,打着大大的萧字旗。
入城后,分成三路,一路过城而不停,直接出了北城门,在城外三里处休整。
另一路,则直奔府衙,当值的衙役忙去报与通判关大人知晓。
杨县令北去之前,委派关大人全权总领肃宁城的事务。
他名关若瑜,为官秉公执守、清正廉明,同城为官,杨县令对他的风评早就赞赏,两人之间也早有结交。
这次被围城,关大人也心志坚定,誓死守卫,杨县令才放心托付。
关若瑜出身江南一个小世族关家,是旁支,其父是个举人,才学平平,家族的资源自然落不到他身上,好在他家资殷实,心无大志,过得也怡然自得。
娶妻周氏,温顺贤良,倒也是夫妻和美。唯有一憾事,成婚数载,周氏产下一女后,再无所出。
为子嗣计,周氏做主,买了一个普通农户家的女儿进府。
那农户本也是疼爱闺女的人家,无奈灾荒年间,男人偏又染疾,一病不起,才忍痛卖了家中长女。
这农女的肚子倒是争气,第二年就产下一子,关举人取名关若瑜。
周氏将小若瑜养在自己房中,记做嫡子,视若亲生,事必躬亲,孩子满月之日,抬了那农女为贵妾,府里都称其为刘姨娘。
周氏大度,刘氏乖觉,两人都守着妻妾本分,倒也一家子融洽。
若瑜三岁时,长姐出嫁,五岁时跟着父亲启蒙,聪颖异常。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关举人去城外收租时,遇着了歹人,官府送回了关举人的一副残尸。
给关举人治了丧,周氏大病不起,族人上门收走了田地,说帮着打理,秋下再送银米过来。
可到了秋下时,族人却是左右推脱,周氏要拿回田地,还被族长训斥。终于,在一次小若瑜在族学中被磕的头破血流,周氏才下定了决心。
暗中卖了家中的宅子,带着金银细软,投奔了自己的娘家。
从此专心供养若瑜读书上进,考取功名。
然而好景不长,关大姑娘因着娘家衰败,女婿与一商户女暗通取款,害命不成,怒而休妻,还霸占了她的嫁妆,将她赶出了家门。
若瑜看着寻死不成,与嫡母小娘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的长姐,还有族中的强横。
将唇咬出血来,誓道,“母亲、小娘、长姐,等我长大,再不叫你们受人欺辱。”
从此,收起了玩性,每日苦读,一路科考高中,又得名师提点,同窗相助,仕途平坦顺遂。
出仕后,他拒了家族的拉拢,又帮长姐要回了一双儿女,此后任上一直带着家人,奉养两位母亲,照顾长姐,教养外甥和外甥女。
又娶了恩师的爱女,夫妻和顺恩爱,儿女绕膝。
如今,不过而立之年,已是一府通判,前途无量。
刘若瑜在官场上也党同伐异,攻于心计、栽赃陷害,毫不手软。只一点,他不管在哪里上任,为政一方,都心中有百姓。
至于是否是一个好官,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三路,跟在车队最后方的两辆马车,朴实而厚重,直接赶去了长青大街,还有一队萧家护卫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