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高村的知青点就设在村大队部旁边,这一片儿都是以前一户地主家的大宅子拆开来改的,全都是宽敞的青砖大瓦房,比村里绝大多数的自建房要好上不少,当初拿来做知青点还引起了不少村民的不满。
现在因着绝大多数知青都已经返城,除了已经在村里结婚扎根的老知青们,还住在知青点的也就只有王瑶,因此盼着她赶紧回城腾出房子的村民不在少数。
“四嫂,王瑶怎么样了”
早已经出了空间的苏容看着刘晓月从知青点的方向回来,好奇的询问王瑶的情况,按照许林安说的溺水时间,要是现在王瑶还没死,那肯定就是重生了。
“命反正是捡回来了,就是人还没醒,估摸着还得送到县医院去看不过话说回来,这许家小儿子倒还真有点本事,人王瑶眼看着都不喘气了,他就那么按两下亲两下就活过来了你说这怪不怪”
刘晓月一脸的新奇,边说手里还边冲着苏容比划着。坐在围墙边编竹筐的苏仕铭见状,无奈地瞥了自家媳妇一眼。
“那叫人工呼吸,什么亲两下就活了,你这话可别往外说,旁人听到不见得高兴。”
“谁不高兴了我也没往外说啊,什么人不人工的我不懂,不过那许磊亲行行行,救王知青那可是在全村人眼皮子底下生的事儿,依我看最该高兴的就是李秋英人王知青可是城里来的姑娘,接受过那啥子高等教育配她儿子那是绰绰有余了。”
顶着自家男人的视线,刘晓月撇了撇嘴,还是把嘴里憋着的话倒了个干净。说罢也搬了个小木扎坐到苏仕铭身边,帮着他一起编竹筐。
向来脑子缺根筋的刘晓月这会儿倒是看得清楚。立在一旁的苏容不禁连连点头,可不是吗,要是许磊真娶到了王瑶,没准他们许家还真就达了,就是不见得重生后的王瑶会不会同意。
下午还没上工前,大队长就向镇公社借了拖拉机将王瑶送去了县医院,随行的还有略懂一些急救措施的许磊。
而这头被钱春萍女士禁足在家中的苏容,自然不会老老实实呆在屋子里,等着家里人都上
工了,就锁上院门牵着二丫去了生产队的小学。
琴高村人口少,往年也没有建过学校,以前上学都是走十几里地去镇上。
苏家大孙子苏永胜读的生产队小学,还是前些年周边几个生产队一起建的,位于几个村的中心点上,教课的老师都是往年下乡的知青。这两年高考恢复,就属在这所小学里授课的知青考上的最多。
苏容这会儿去也是想借几本课本来看,不管在哪个年代,学历文凭终归是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靠着原主零碎的记忆,苏容牵着二丫硬是走了一个小时,才见到生产队小学排排的砖瓦房,跟随风舞动的国旗。
“二丫累不累看来还是要先买辆自行车”
苏容一手撑住膝盖,嘴里边喘着粗气边嘀咕。完全低估了这段距离,主要是东绕西绕的有些难走,低头看了眼一路上也不哭不闹的小丫头,再次感叹这小丫头真好带。
“不累小姑咱们是来接我哥回家的吗”
小姑娘像是完全不知道累,此时见着跟他爹来过几次的学校,还精力十足的东张西望。
“不是,小姑来找老师借几本书。”
想到那个没见过几次面但是印象深刻的大侄子,苏容果断地摇了摇头。
八九岁的小男孩正是人憎狗嫌的年纪,周末一放假就漫山遍野的跑,整个一孙猴子下山,苏容想不开才会接他回去,别还没走到家人就跑得没影儿了。
按照教室门上方钉着的木牌子,苏容敲响了老师办公室的门。
开门的是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短袖白衬衫的男知青,胸口的口袋里还别着一根派克钢笔,梳着三七开的大背头,一丝不苟看上去挺讲究,俨然出身极为良好。
来人见到苏容似乎也有些惊讶,率先开口打起招呼。
“是琴高村的苏同志吧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儿吗”
对方开口就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说话举止也带着北方人的豪爽。
看着伸到眼下的手,苏容不作停顿从容地伸出右手回握对方,对方虎口与掌心的都长着不薄的一层老茧,显然下乡后干了不少农活。
礼貌性短暂交握后对方便松开了苏容的手,苏容边说明来意边在脑海中搜刮关于面前这人的记
忆。
“关于高考的复习资料,学校这边其实也没有能外借的,不过我私人倒是有一套,如果苏同志不介意是我使用过的话,可以送给苏同志。”
原只是想来跟小学这边的知青碰碰运气,如果没有只能赶明儿去县里的中学,既然能借到那是再好不过。
“当然不介意,简直太感谢了不知道同志怎么称呼还有您怎么知道我姓苏”
确认原主记忆中的确没有这号人,苏容大胆开麦。
“我先前在琴高村生产队待过一段时间,那时候见过苏同志几次,不过后来就调到了小学教书,苏同志不记得也正常。我姓邵,邵怀庭,出自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
见苏容主动问起,邵怀庭笑的格外和善,一副翩翩公子的气韵。
联想到原主先前在村里的“大名气”,苏容脸上的笑容逐渐变得有些尴尬,轻咳了两声这才继续开口。
“怀庭,倒是个好名字,我叫苏”
“苏容,你在这里做什么”
苏容刚准备也套个古诗来个文绉绉的自我介绍,就被门口的一道声音打断,室内的两人齐齐朝着门口望去,来人正是中午吃完面就不见了的许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