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生产队从总收入中拿出6o%或7o%的粮食作为人口分配用途。
剩余的4o%或3o%的粮食则用于劳力分配。
这里的“人七“原则主要出于关心那些劳力欠缺、子女众多的家庭,以加大对他们的食品配额比例。
大阳村也是按照“人七劳三”来分粮。
每家每户派一个人去排队,男同志去搬运粮食和守着粮食,女同志和孩子都围在四周看着粮食。
“今年交了公粮之后还有这么多?”
“看着是比去年多了不少啊!”
“是啊,干活的时候没感觉比往年收成好,可一上秤才知道比去年多了一千六百多斤粮食!”
“那我们今年能分到多少粮食啊?”
“每一家能分到比去年多个十几二十斤的粮食吧!”
“那也不少了,够一大家子吃上好几天了。”
……
大阳村有五十多户人家,大概有将近9oo人。
因为这个年代只要老父母还干得动,基本就不会分家,一家都是十几口人,甚至二十几口人。
就像苏来福一家那样,三个儿子有两个都当爷爷了,还全都住在一起没有分家。
所以大阳村户不算多,但人数却不少。
人数太多,算起粮食来也费时间,所以老会计就让村里的三个男高中生和知青搭配一组一起帮忙算。
四张桌子摆开,度就快了很多。
来得晚,排在最后面的6依依和盛娇娇才等了半个多小时就到她们了。
一直以来,因为有霍绪和厉川云帮忙,6依依和盛娇娇基本都是拿满工分的。
不过因为她们两个是六月份来的,所以最后6依依才分到5o多斤粮食,盛娇娇分到了6o多斤粮食。
因为两人都不缺钱票,所以把大部分工分都换成了粮食,最后6依依有12o多斤,盛娇娇有15o多斤。
因为6依依刚来的时候被苏宝成伤了脚,晚了十来天才去上工。
加上请假比盛娇娇多,所以最后得到的粮食比盛娇娇少。
6依依两人都是吃惯了细粮的人,换粮的时候把细粮的上限都给满了。
大阳村规定每家每户分到的细粮是最多三十斤,另外可以用粗粮兑换细粮,最多是二十斤,加起来一共是五十斤。
而细粮和粗粮的兑换比例是1:3,所以6依依两人拿了五十斤细粮之后,6依依还剩下三十斤的粗粮,盛娇娇还剩下六十斤的粗粮。
除了粮食外,两人剩下的工分都换成了钱,6依依有9。65元,盛娇娇有1o。87元。
至于霍绪和厉川云两个在大阳村干了一整年的活,平时全是满工分,不过平时请假多,所以没有村里的汉子分到的粮食多。
两人大部分工分也换成了粮食,加上原本分到的总共分了23o多斤的粮食,算是知青里面分到粮食最多的知青。
只比村里最勤快能干的那几个村民少了3o多斤。
另外,霍绪两人剩下的工分还换到了15。78元。
村里分到最多的是21。78元。
这两年因为有了绿豆红豆芝麻这三种可以卖给市里食品厂,大阳村的工分就变得值钱不少。
要是放在以前,能换到这么多粮食已经是谢天谢地了。